甯戚飯牛歌
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
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
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滄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鯉魚長尺半。
轂布單衣裁至骭,清朝飯牛至夜半。
黃犢上阪且休息,吾將舍汝相齊國。
出東門兮厲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蘭。
粗布衣兮縕縷,時不遇兮堯舜主。
牛兮努力食細草,大臣在爾側,吾當與爾適楚國。
拼音
注釋
南山矸:別本作“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
短布單衣適至骭:別本作“短褐單衣才至骭”。
從昏飯牛薄夜半:別本作“從昏飯牛至夜半”。
序
《飯牛歌》,又名《扣角歌》﹑《牛角歌》﹑《商歌》。古歌名。相傳春秋時衛人甯戚喂牛於齊國東門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唱此歌。後遂用作寒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春秋時,衛人甯戚欲求見齊桓公;惜因家貧,缺少盤纏,只得爲商賈趨趕牛車。數經輾轉,終得抵達齊國。當他夜宿於城門外之際,正逢桓公出迎賓客。甯戚站在車旁喂牛,遠遠望見桓公,登時百感交集,於是乎,便敲擊牛角,高歌抒懷。桓公聽見歌曲的內容,明白甯戚並非尋常百姓,遂延請他入城,聘爲丞相。亦作“甯戚飯牛”。
《呂氏春秋·離俗覽》載:甯戚欲幹齊桓公,窮困無以自進,於是爲商旅將任車以至齊,暮宿於郭門之外。桓公郊迎客,夜開門,闢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衆。甯戚飯牛居車下,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桓公聞之,撫其僕之手曰:“異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後車載之。桓公反,至,從者以請。桓公賜之衣冠,將見之。甯戚見,說桓公以治境內。明日復見,說桓公以爲天下。桓公大說,將任之。羣臣爭之曰:“客,衛人也。衛之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固賢者也,用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以人之小惡,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凡聽必有以矣,今聽而不復問,合其所以也。且人固難全,權而用其長者,當舉也。桓公得之矣。
賞析
這首著名的《甯戚飯牛歌》真實地表現出了懷才不遇之士自求用世的複雜心態。甯戚放牛的史實,至今在李園街道辦事處柳行頭村存有“甯戚大夫飯牛處”的石碑的佐證。據《東周列國志》載,周釐王二年(公元680年)春,齊王國攻打宋國,齊桓公先派管仲率一部分軍隊出發。一天,軍隊到峱山(山東臨淄附近),管仲見一放牛青年衝他疾擊牛角高歌,氣質非凡,即派侍從把他招來,管仲問其姓名,答曰:“衛國百姓,姓甯名戚”。管仲叩其所學,甯戚對答如流。管仲嘆道:“豪傑辱於泥塗,不遇汲引,何以自顯?我國國君大部隊在後,不過幾日到此,我寫封信你去拜見國君,必當重用。”數日後,齊桓公大軍到此,甯戚又唱起《甯戚飯牛歌》。齊桓公聞聽此歌甚感驚奇,派人將甯戚叫至跟前,問其姓名後,桓公說:“寡人率領諸侯征戰天下,百姓安居樂業,草木沾春,舜日堯天不過如此,你說不逢堯舜,又說‘長夜不旦’,你是放牛的爲何要諷刺朝政?”甯戚據理爭辯,有些言辭冒犯齊桓公。桓公大怒,命令斬首。甯戚面不改色,仰天嘆道:“桀殺龍逢,紂殺比干,今甯戚爲第三個!”這時身邊大臣隰朋上奏說:“此人見勢不趨,見威不惕,非尋常放牛的。”桓公轉念一想,怒氣頓消,對甯戚說:“寡人聊以試子,子誠佳士”。這時,甯戚從懷裏拿出管仲的親筆信,桓公閱後說:“既有管仲的書信,爲何不早呈上?”甯戚說:“賢君擇人爲佐,賢臣亦擇主而輔,君如惡直好諛,以怒氣加臣,臣寧死也不自薦”。桓公聽後非常高興,即拜甯戚爲大夫,與管仲同參國政。甯戚不負厚望,屢建戰功。後又長期任大司田(農官)。他管理農事,獎勵墾種,薄取租賦,使齊國很快富強起來。並著有《相牛經》一卷。他仕途四十餘年,對齊桓公完成“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起了重要作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甯戚:春秋衛國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 矸(gān):石頭。
- 骭(gàn):小腿。
- 滄浪:青色。
- 轂(gǔ):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借指車輪或車。
- 縕(yùn)縷:亂麻。
翻譯
南山的石頭啊,白花花的石頭啊。生活沒碰上堯禪讓給舜的時代,穿着短短的粗布衣服才遮到小腿。從黃昏喂牛一直到半夜,漫漫長夜什麼時候纔到天亮?那清清的滄浪之水石頭白花花,水裏有一條鯉魚長達一尺半。用那車輪做的粗布衣服裁到小腿,從清晨喂牛直到半夜。小黃牛在山坡上暫且休息,我將要離開你去輔佐齊國。走出東門啊有那整齊的石頭,上面有松柏啊又青又香。穿着粗布衣服啊亂麻一般,生不逢時啊沒遇到堯舜那樣的君主。牛啊你努力去吃那細草吧,大臣在你身旁,我將與你一同去楚國啊。
賞析
這首詩是甯戚懷才不遇的感慨和表達志向之作。詩中描述了他處境艱難,衣着簡陋,喂牛至半夜,慨嘆生不逢時,未能遇到堯舜那樣的明君。然而,他仍心懷大志,希望有機會能施展才華,輔佐治國。詩裏通過對自然景象、自身生活狀態的描寫,以及對牛的訴說,生動地體現出他內心複雜的情感和對未來的憧憬。語言質樸,意境深遠,將一個底層有識之士的心境展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