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紙帖
此晉紙式也,可爲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復不可,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幹,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拼音
序
《晉紙帖》,亦稱《自怡帖》,爲翰牘九帖之三,紙本,縱23.7釐米;橫39.1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貼書於其幼子米友知早卒之後,此件作品於嚴謹的法度之中充滿着沉着痛快,字裏行間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
賞析
1102年底開始,米芾先後擔任蔡河撥發、太常博士的職位,由於正是繁華的京師與附近地區,他特別有機會收藏到重要的書畫作品,也認識書畫鑑賞與交易的同好,成爲他鑑賞、收藏書畫的精華時代。然而,米芾卻同時遭逢人生的苦痛,因爲他最疼愛的幼子不幸過世,對他來說是莫大的打擊。
米芾在三十餘歲所書的《叔晦帖》,曾提過他鐘愛的三個兒子:“鰲兒、洞陽、三雄”,而“鰲兒”是指長子米友仁,“三雄”則爲幼子米友知。米芾在年過五十歲後,遭逢到前所未有的家庭變故,先是小女兒於1100年過世,接着更沉重的打擊則是幼子米友知於1103年的早卒,《晉紙帖》就提到這段遭遇。對於幼子的過世,米芾受到很大的打擊與傷痛,嚴重影響身體的健康;他並提到大兒子米友仁還好正值年少,尚能維持家業。在三個孩子當中,米芾對於幼子米友知特別疼愛,據說他能幫父親米芾代筆,年少才高,然而卻不幸早逝,由此更能想見米芾何以會哀痛逾恆了。
米芾:“餘嘗硾越竹,光滑如金版。”知其曾經親自加工越竹紙,以獲得品質精良的書寫用紙。米芾亦撰有《評紙帖》一卷,批評當時造紙者爲求潔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紙質粗澀、受墨不凝、運筆礙滯等狀況,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