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荊南裴尚書論文書
註釋
- 猥(wěi)辱:謙辭,猶言承蒙。
- 曠然:豁達貌。
- 齒髮漸衰:牙齒和頭髮逐漸衰老。
- 親愛:親近喜愛的人。
- 殆(dài):危險,陷入困境。
- 斯須:片刻,一會兒。
- 丈人:對長輩的尊稱。
- 邈(miǎo):遙遠。
- 《雅》頌:《詩經》中的《雅》和《頌》。
- 寢:停止。
- 三才:指天、地、人。
- 彬彬:形容文質兼備,配合適當。
- 遊夏:子游、子夏,孔子的弟子。
- 徵(zhēng):證明,驗證。
翻譯
承蒙您來信詢問,您的見解豁達獨特,認爲牙齒頭髮逐漸衰老,這是讓人珍惜的人情;親近喜愛的人在遠方,這份人情不會被忘記。偉大啊,您君子的言論,能讓人看到天地的本心。上天創造了人,人就有了情;聖人和賢人,在有情之中已經很久了。如果在仁義上忘情,那在學習上就危險了;在骨肉親情上忘情,那在恩情上就危險了;在朋友情誼上忘情,那在道義上就危險了。所以聖人完全知曉這些,在此處確立教誨。如今的儒者,如果秉持不同的觀點,認爲聖人無情,那是錯誤的。所以說無情的人,是聖人看到了天地的本心,知道了性命的根本,守住了窮困與顯達的界限,所以能夠忘情。明白了仁義之道,片刻就忘記,這就過分了;骨肉的恩情,片刻就忘記,這就混亂了;朋友的道義,片刻就忘記,這就寡薄了。這三者,從情出發而成爲禮,依據禮而成爲教。所以說禮,就是教導人的情罷了。
您有志於道,所以來信盡是關於道,這是在情上和禮上都做到極致了。從前顏回死了,孔子說:「上天要毀滅我啊。」子路死了,孔子說:「上天要毀滅我啊。」這說明聖人很久都沒有忘情啊。您難道不這麼認爲嗎?像我這樣的人,雖然不能與君子走同樣的道路,但實際上與君子同心。相互看看都已年老,又加上離別,何況在萬里之外,遙遠且沒有約定的時間,這能忘情嗎!古人說:「一天不見,就好像隔了三年。」何況是十年呢!之前寄給您的拙文,不是爲了寫文而寫的,是有所指才寫的。堯和舜去世後,《雅》和《頌》產生了;《雅》和《頌》停止了,孔子開始創作。沒有不是因爲受到教化,創作文章而成就《國風》的。所以君子一般的儒者,學習是爲了追求道,說話是爲了成爲經典,行爲是爲了成爲教導,聲音是爲了成爲韻律,和諧是爲了成爲音調,就像日月在天空中那樣,沒有不照耀的;就像草木在大地上那樣,沒有不顯著的;就像聖人在文章中那樣,沒有不光明的。所以在心中就是志向,說出來就是詩,稱之爲文,兼具天地人三才而取名爲儒。儒者的用處,就是文的所說的。說話而不能有文采,君子會爲之羞恥。等到帝王的恩澤竭盡而詩歌不再創作,騷人出現而淫麗之風興起,文和教就分爲兩部分了。憑藉揚雄、司馬相如的才華,卻不懂得教化;憑藉荀卿、陳羣的道義,卻不懂得文章。用孔子門派的教導來評價,不是君子般的儒者。君子般的儒者,一定有其道,有其道一定有其文。道比不上文則德行勝出,文不瞭解道則氣勢衰弱,文多道少,這就成了技藝。《論語》說:「文質兼備,然後纔是君子。」兼具兩者這纔是美好的。從前子游和子夏的文章與孔子的道能夠流傳,被列在四科的末尾,這是藝成之後靠下的,假如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足以驗證。
我雖然有志於復古,力量卻不足;言語雖然接近道,言辭卻沒有文采。雖然想拯救將要墜落的,卻沒有辦法。您是儒者中的君子,委屈您給予讚揚,反而讓我感到慚愧。柳冕再拜。
賞析
這篇文章圍繞着情與道、文與教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作者強調了人情的重要性以及聖人並非無情,同時指出儒者應具備道與文,且二者需相輔相成。文中通過對古代經典和先聖言行的引用,增強了論述的權威性和說服力。還探討了不同類型的儒者及其表現,表達了對真君子儒者的追求和嚮往。整體論述邏輯清晰,觀點鮮明,反映了作者對儒家學說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