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梅

姹紫嫣紅恥效顰,獨從末路見精神。 溪山深處蒼崖下,數點開來不藉春。
拼音

譯文

恥於跟姹紫嫣紅的百花同長同生,寧願在艱難困苦中見我獨立精神。 寒溪深山蒼老的危崖之下,迎霜傲雪幾點花開不藉春的照應。

《早梅》是淸代甯調元的一首詠物詩,作者藉早梅抒情,通過寫梅花的孤髙,表現了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志在奮發向上的精神追求。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麗詞句,衹以其樸的語言描寫了梅花孤髙挺秀的形象,從而巧妙地寄託了詩人自己的感情。 一開頭就用「姹紫嫣紅」描寫了一箇美好的春天。五顔六色的花朵,嬌艷美麗,都爭著在春天開放。唯有梅花恥於此,不屑和它們一起去赶這箇時髦。詩人藉用東施效顰這一典故,用一「恥」字,寫出梅花不肯隨波逐流的可貴品格。二句「獨從末路見精神」,進而勾畫梅花不同凡花的精神。梅花獨僻蹊路,在不爲人們所注意的地方開花飄香,顯現出它獨有的奕奕神采。這裏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説: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不爲人注目的場所獨自開花,正透露出詩人孤髙自常的情懷. 三四句隨著「獨從末路」展開,描繪出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在溪山深處的蒼崖之下,早梅凌寒開放了。它幷不依靠等待春光到來纔開放,雖然衹有星星點點的幾朵,卻有自己獨特的品格。這兩句沒有寫梅花的色、形、詠等特徵,而主要是突出寫梅花的精神和靈魂,歌頌它不趨時尙、不赶浪潮,於艱難環境中「數點開來不藉春」的獨立不遷的堅強意志。 這首詩貫串著一箇「獨」字,「恥效顰」體現了「獨」,「不藉春」也體現了「獨」。又貫串著一箇「見」字,見於「末路」,見於「溪山深處蒼崖下」,旣「獨」又「見」,旣孤髙又勃發,寫出了早梅的特色,更是靑年詩人的美好人格理想的一種體現和象徵。詩人投身革命,歷盡磨折,身陷囹圄,也可謂身處末路,但他意志堅強,大義凛然,正與梅花的精神相同。詩人勉勵自己要永葆革命的靑春,不懼怕環境的險惡,不根據政治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態度。通過對梅花孤髙挺秀形象的描繪,表現了詩人反對封建黑暗統治,不肯隨波逐流的精神。

甯調元

淸湖南醴陵人,字仙霞,號太一,筆名有辟支、屈魂,化名林士逸,。光緒三十年(西元一九〇四年)年加入華興會,次年畱學日本,幷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創辦雜志,鼓吹反淸革命,遭淸廷通緝,亡日本。萍瀏醴起義爆發後,回國策應,在岳州被捕,入獄三年。出獄後赴北京,主編《帝國日報》。民國元年(西元一九一二年)初在上海參加民社,創辦《民聲日報》。後赴廣東任三佛鐵路總辦。二次革命期間來滬,參與討袁之役。後赴武漢討袁起義,被捕後遇害於武昌。其詩激昂悲壯,風格沉鬱,作品多寫於獄中,著有《太一遺書》。《明夷詞鈔》均為太一光緒三十三年(西元一九〇七年)至宣統元年(西元一九〇九年)獄中之作。 ► 1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