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黃庭堅書

· 蘇轍
轍之不肖,何足以求交於魯直;然家兄子瞻與魯直往還甚久,轍與魯直舅氏公擇相知不疏,讀君之文,誦其詩,願一見者久矣。性拙且懶,終不能奉咫尺之書致殷勤於左右,乃使魯直以書先之,其爲愧恨可量也! 自廢棄以來,頹然自放,頑鄙愈甚,見者往往嗤笑,而魯直猶有以取之。觀魯直之書,所以見愛者,與轍之愛魯直無異也。然則書之先後,不君則我,未足以爲恨也。 比聞魯直吏事之餘,獨居而蔬食,陶然自得。蓋古之君子不用於世,必寄於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無酒,稽無琴,則其食草木而友麋鹿,有不安者矣。獨顏氏子飲水啜菽,居於陋巷,無假於外,而不改其樂,此孔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今魯直目不求色,口不求味,此其中所有過人遠矣,而猶以問人,何也?聞魯直喜與禪僧語,蓋聊以是探其有無耶?漸寒,比日起居甚安,惟以自重。
拼音

譯文

蘇轍(我)不才,怎麼能夠與您黃庭堅交往呢;不過我兄長蘇軾和您的交往很久遠,我和您舅家關係並不疏遠,拜讀你的文章,朗誦您的詩,很想一見您的尊顏。我人笨拙而且怠慢,沒能先給您寫封書信表達我的心意,讓您先寫信給我,我真是慚愧遺憾極了! 自從不被重用以來,我有點兒自暴自棄,愚頑淺陋得更厲害了,見到我的人都嗤笑我,而您卻重視關注我。看到您給我的信中表現出對我的歡喜,和我對您的喜愛是一樣的。而寫信總有先後,不是你先就是我先,這個又不值得遺憾呢。 據說您爲官的空閒時候,一個人在家裏吃的是菜蔬(粗食),怡然自得的樣子。古代的君子不被重用,必定藉助外事外物來消遣排解,阮籍拿酒消遣排解,嵇康靠琴消遣排解。如果阮籍沒有了酒、嵇康沒由了琴,就像吃草木和麋鹿成爲了好友一樣,這就大大的不安神了。只有顏回喝冷水、嚼野谷,住在破巷子裏,不借外物排解,也不改變快樂的心情,因爲這樣,孔子感嘆他不是平常的人能夠做得到的。現在您眼不觀美色,吃不講求美味,這中間肯定有超過平常人很多的地方了,而且您還能與人交往自如,是什麼原因呢?聽說您堅喜歡和高僧們討論問題,是不是藉機在探討大道的有無呀?天氣漸漸轉冷了,近日多在意起居安康,您自己多保重吧!

注釋

魯直:即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子瞻:即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 阮籍(210-263):字嗣宗,三國魏詩人,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爲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 嵇康(224-263):字叔夜,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釋私論》),成爲“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之一。 顏氏子: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時期魯國人。顏回十四歲拜孔子爲師,此後終身追隨孔子。在孔門諸弟子中,孔子對他稱讚最多,贊其“好學”,以“賢人“、“仁人”相讚許。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蘇轍

蘇轍

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詩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詩傳》、《春秋傳》、《欒城集》等行於世。 ► 18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