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甫文集序

· 曾鞏
王平甫既沒,其家集其遺文爲百卷,屬予序。 平甫自少已傑然以材高見於世,爲文思若決河,語出驚人,一時爭傳誦之。其學問尤敏,而資之以不倦。至晚愈篤,博覽強記,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爲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矣。自周衰,先王之遺文既喪。漢興,文學猶爲近古,及其衰,而陵夷盡矣。至唐,久之而能言之士始幾於漢,及其衰,而遂泯泯矣。宋受命百有餘年,天下文章復侔於漢唐之盛。蓋自周衰至今千有餘歲,斯文濱於磨滅,能自拔起以追於古者,此三世而已。 各於其盛時,士之能以特見於世者,率常不過三數人。其世之不數,其人之難得如此。 平甫之文能特見於世者也。世皆謂平甫之詩宜爲樂歌,薦之郊廟;其文宜爲典冊,施諸朝廷。然推其實,千歲之日不爲不多,焦心思於翰墨之間者不爲不衆,在富貴之位者,未嘗一日而無其人,彼皆湮沒而無傳,或播其醜於後。平甫乃躬難得之姿,負特見之能,自立於不朽,雖不得其志,然其文之可貴,人亦莫得而掩也。則平甫之求於內,亦奚憾乎!古今作者,或能文不必工於詩,或長於詩不必有文,平甫獨兼得之。其於詩尤自喜,其憂喜、哀樂、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詩見之,故詩尤多也。 平甫居家孝友,爲人質直簡易,遇人豁然推腹心,不爲毫髮疑礙。與人交,於恩意尤篤也。其死之日,天下識與不識,皆聞而哀之。其州里、世次、歷官、行事,將有待於識平甫之葬者,故不著於此雲。元豐元年。
拼音

譯文

王平甫過世後,他的家人彙集他留下來的文章,編成百卷,並委託我寫一篇序文。 王平甫從少就已經很卓越,憑着才能出衆,智慧高超在當代聞名,寫文章才思敏捷、思維流暢,如同打開河堤,語出驚人,一時爭相傳誦。他對做學問特別勤勉,並且好學不厭,到晚年時更加專一,博覽強記,經書沒有不通曉的,他對是非得失的道理明白得尤其透徹。他的文章宏大廣博、典雅莊重。自從周朝衰敗,先王的遺文逐漸沒落。漢朝興起,文學有古代遺風,後來衰敗,逐漸沒落盡了。到了唐代,天下的文章興隆跟漢朝很相似,後來衰敗,逐漸泯沒。而今,宋朝受天命一百多年,天下的文章差不多跟漢唐一樣興盛。從周朝衰敗到今天,差不多有千多年,其文風頻臨滅絕,能把這種風氣興起的,就三個朝代而已(漢,唐,宋)。就算是各於其興盛的時候,士人都能以各自的長處顯現於世的,也都爲數不多啊。所以說清明的朝代得到有才的讀書人都這麼難。 然而今天平甫的文章能以特見於世,別人都說平甫的詩應該爲宗廟作歌詞,他的文章應該拿去朝廷作典冊,而不得用於今世,推斷歷史,一千年不能說短,處心積慮舞文弄墨的人也不能說少,處在富貴的人,每天都有,然而他們大多淹沒在歷史中,沒什麼佳話可以傳世,甚至還傳下一些醜聞給後世。平甫有非同尋常的姿態,身負特別的才能,立於不朽,雖然不得其志,但是他的文章確實可貴,世人都難於掩蓋。憑着平甫這樣的才能求做官,又有什麼可遺憾的呢?古今作者,有的能寫文章對詩沒什麼研究,或者很能寫詩對文章不怎麼樣。平甫兩個都很能。他寫詩更怡然自得,以此自樂。其憂喜,哀樂、感激、怨懟之情,一於詩見中,所以他的詩也很多呢。 王平甫在家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性格樸實坦率,通達和氣,對待人光明磊落(胸襟開朗),推心置腹,不因爲細小的事情引發猜疑而產生隔閡。和人交往,在情意上尤其深厚。他死的那一天,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人,聽到他的死訊都爲他哀痛。那些州里、世次、歷官、行事。
曾鞏

曾鞏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佔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爲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遊。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爲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諡文定。有《元豐類稿》。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