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雜述·學書法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須臨古人墨跡,佈置間架,捏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鐘丞相入抱犢山十年,木石盡黑。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罷,寫一千字才進膳。唐太宗皇帝簡板馬上字,夜半起把燭學《蘭亭記》。大字須藏間架,古人以箒濡水,學書於砌,或書於几,几石皆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解縉(jiě jìn):明代大臣、文學家、書法家。
- 間架:指字的結構佈局。
- 臨池:指學習書法。
- 抱犢山:山名。
- 趙子昂國公:即趙孟頫,元代書畫家。
- 巙子山平章:即康裏巙巙,元代書法家。
翻譯
學習書法的方法,不是通過口說和內心領會傳授,就不能掌握它的精髓。大致上必須臨摹古人的墨跡,安排好字的結構佈局,捏破筆管,寫破紙張,纔會有功夫。張芝在池邊學習書法,池水都被染黑了。鍾丞相進入抱犢山十年,樹木石頭都被染黑了。趙子昂國公十年不下樓。巙子山平章每天坐在衙門結束後,寫完一千字纔去吃飯。唐太宗皇帝在簡板馬上寫字,半夜起來舉着蠟燭學習《蘭亭記》。寫大字必須安排好結構佈局,古人用水把掃帚浸溼,在臺階上學習寫字,或者在几案上寫字,几案和石頭都被寫陷下去了。
賞析
這段文字強調了學習書法需要下苦功夫,要通過臨習古人作品、精心安排結構等方法來提升技藝。文中列舉了衆多歷史上著名書法家刻苦練習的事例,如張芝、鍾繇、趙孟頫、康裏巙巙以及唐太宗等,以激勵後學者。同時指出書法中結構佈局的重要性。整體表達了對書法藝術追求的見解和態度,展現了書法學習的艱辛和長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