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雜述·評書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門。故自羲、獻而下,世無善書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書學中興,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蘇、米庶幾。元惟趙子昂一人。皆師資,所以絕出流輩。吾中間亦稍聞筆法於詹希原,惜乎工夫未及,草草度時,誠切自愧赧耳。永樂丙戌六月十八日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羲:王羲之。
- 獻:王獻之。
- 寤寐:(wù mèi),醒和睡,指日夜。
- 師資:取師法、效法之意。
- 赧:(nǎn),因羞愧而臉紅。
翻譯
學習書法的方法,如果不是通過口傳心授,就不能找到入門途徑。所以自從王羲之、王獻之以下,世上沒有善於書法的人。只有智永能夠日夜領悟家傳的方法,書法得以復興,到了唐代而興盛。宋代三百年間,只有蘇軾、米芾差不多(能學好書法)。元代只有趙子昂這一個人(擅長書法)。他們都是因爲有師法的對象,所以遠遠超出同輩人。我在中間也稍微從詹希原那裏聽聞了一些筆法,可惜功夫還沒來得及下夠,匆匆地度過時光,實在是懇切地爲自己感到慚愧臉紅啊。永樂丙戌年六月十八日書寫。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論述瞭解縉對於學習書法的一些見解。他強調了口傳心授在學書過程中的重要性,認爲羲之、獻之之後書法有較長一段時間的沉寂,直到智永才得以復興,而唐宋元各朝代能有出色書法家也是因爲有好的師資傳承。同時他也提到自己在學書過程中的遺憾,體現出對書法藝術的嚴肅態度和自我要求。這段文字不僅反映瞭解縉自身的書法觀念,也對書法傳承的特點進行了一定的總結,具有一定的書法理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