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士錄

· 宋濂
鄧弼,字伯翊,秦人也。身長七尺,雙目有紫棱,開合閃閃如電。能以力雄人,鄰牛方鬥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市門石鼓,十人舁,弗能舉,兩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視人,人見輒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則必得奇辱。” 一日,獨飲娼樓,蕭、馮兩書生過其下,急牽入共飲。兩生素賤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終不我從,必殺君,亡命走山澤耳,不能忍君苦也!”兩生不得已,從之。弼自據中筵,指左右,揖兩生坐,呼酒歌嘯以爲樂。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鏗然鳴。兩生雅聞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書,君何至相視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飲,欲少吐胸中不平氣耳。四庫書從君問,即不能答,當血是刃。”兩生曰:“有是哉?”遽摘七經數十義扣之,弼歷舉傳疏,不遺一言。復詢歷代史,上下三千年,纚纚如貫珠。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兩生相顧慘沮,不敢再有問。弼索酒,被髮跳叫曰:“吾今日壓倒老生矣!古者學在養氣,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絕,徒欲馳騁文墨,兒撫一世豪傑。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兩生素負多才藝,聞弼言,大愧,下樓,足不得成步。歸,詢其所與遊,亦未嘗見其挾冊呻吟也。 泰定初,德王執法西御史臺,弼造書數千言,袖謁之。閽卒不爲通,弼曰:“若不知關中鄧伯翊耶?”連擊踣數人,聲聞於王。王令隸人捽入,欲鞭之。弼盛氣曰:“公奈何不禮壯士?今天下雖號無事,東海島夷,尚未臣順,間者駕海艦,互市於鄞,即不滿所欲,出火刀斫柱,殺傷我中國民。諸將軍控弦引矢,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其虧國體爲已甚。西南諸蠻,雖曰稱臣奉貢,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等,尤志士所同憤。誠得如弼者一二輩,驅十萬橫磨劍伐之,則東西爲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禮壯士!”庭中人聞之,皆縮頸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爾自號壯士,解持矛鼓譟,前登堅城乎?”曰:“能。”“百萬軍中,可刺大將乎?”曰:“能。”“突圍潰陣,得保首領乎?”曰:“能。”王顧左右曰:“姑試之。”問所須,曰:“鐵鎧良馬各一,雌雄劍二。”王即命給與,陰戒善槊者五十人,馳馬出東門外,然後遣弼往。王自臨觀,空一府隨之。暨弼至,衆槊進進;弼虎吼而奔,人馬辟易五十步,面目無色。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王撫髀歡曰:“誠壯士!誠壯士!”命勺酒勞弼,弼立飲不拜。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槍雲。 王上章薦諸天子,會丞相與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環視四體,嘆曰:“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使立勳萬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時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爲道士,後十年終。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裏,人影殆絕。玄鳥來降,失家,競棲林木間。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惜哉!弼鬼不靈則已,若有靈,吾知其怒發上衝也。
拼音

譯文

鄧弼,字伯翊,秦地一帶的人。身高七尺,雙目銳利有神,開合閃閃如有電,能夠以力量稱雄於人。鄰家的牛正在交鬥不可分開,(他)以拳打擊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斷,跌倒於地;市場前門有石鼓,十人共擡,不能舉起,(他)兩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歡酒後使性,怒視旁人,人們見了就回避,說:“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則必受奇恥大辱。” 泰定末年,德王任職西御史臺(陝西諸道行御史府),鄧弼寫信數千字藏在袖中進見他,守門的士兵不爲通報,鄧弼說:“你不知道秦地有鄧伯翊嗎?”接連擊倒數人,音訊傳到德王那裏;德王命差役揪他進去,想鞭打他。鄧弼盛氣凌人說:“您爲什麼不禮遇壯士?”但東海島上的部族(指日本),還沒有稱臣降服;西南衆多野蠻部落,雖然說稱臣進貢,卻行使與中原皇帝一樣的禮制。如果您能得到一兩個像我這樣的人才,讓他們帶領十萬精銳善戰的士卒去征伐,那麼普天之下,就沒有哪一處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麼不禮遇壯士呢!德王說“你自稱壯士,能否(懂得)持矛呼號率先登上堅固的城前呢?”說“能。”“百萬軍中,能夠刺殺大將嗎?”說:“能。”“突破重圍,擊潰敵陣,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嗎?”說:“能。”德王看看左右說:“暫且試驗一下。”問他需要什麼,說:“鐵鎧甲好馬各一份,一雙寶劍。”德王命人給予他。暗中叮囑擅長使用長矛的五十個人,騎馬奔馳出東城門外,然後派鄧弼前往。德王親自居高而視,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鄧弼到了,衆槊齊發;鄧弼大呼奔走,人馬後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煙塵騰起,只見雙劍飛舞如墜雲霧,連砍馬首墜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興地說:“真壯士!真壯士!”命以杯酒獎賞鄧弼,鄧弼站着喝不跪拜。於是威名雄振一時,直比王鐵槍(王彥章,五代時人,善使雙鐵槍)。 德王上書向天子推薦。正巧丞相與德王不和,阻隔這件事不發佈。鄧弼環視自己的軀體,慨嘆說:“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能建立功勳在萬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時運啊!”隨後進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後十年死去。 我說:鄧弼死後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裏,人才盡絕;燕子歸來都失卻築巢的地方(意謂戰火不絕,房屋敗毀),競相棲息在林木中。假使鄧弼健在,定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可惜啊!鄧弼的魂魄不顯靈則罷了,若顯靈,我知道他(定會)因發怒而頭髮直立!

注釋

此文重點截取鄧弼飲娼樓時強與儒生較文藝,闖王府陳述見識、比武藝等片斷,筆力遒勁,虎虎有生氣,使其超俗的性情,文武才能,以及不爲時所用的憤懣心態,生動地表現了出來,結末唱嘆有情,令人遐思。 雙目有紫棱:形容眼光銳利有神。紫棱,唐代劉恂《嶺表錄異》:“隴川山中多紫石英,其色淡紫,其質瑩徹,隨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鏃。”紫石英,即紫水晶。 擘(bò檗):分開。 舁(yú餘):擡。 使酒:借酒使性。 不我從:不從我。 忍君苦:忍受你們的輕視。 箕踞:兩腿前伸岔開,手據膝,形如箕狀。傲慢不敬之姿。 四庫書:指經、史、子、集四部。《新唐書·藝文志》:“兩都(長安、洛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爲次,列經、史、子、集四庫。”後稱四部書爲四庫書。 七經:漢代以來推崇的七種儒家經典。東漢《一字石經》以《易》、《詩》、《書》、《儀禮》、《春秋》、《公羊》、《論語》爲七經;宋代劉敞《七經小傳》以《書》、《詩》、《三禮》、《公羊》、《論語》爲七經;王應麟《小學紺珠》有《易》、《書》、《詩》、《三禮》、《春秋》和《詩》、《書》、《春秋》、《三禮》、《論語》兩說。文中泛指儒家經典。 緬(sǎ灑)緬:洋洋灑灑,次序井然。《韓非子·難言》:“言順比滑澤,洋洋緬緬然。”宋代郭彖《睽車志》卷一:“書辭數百言,緬緬有條理。”注:“緬緬,有編次也。” 兒撫一世豪傑:把一世豪傑當小兒一樣看待。 休矣:罷了,算了。 挾冊呻吟:拿着書籍吟詠誦讀。 泰定:元代泰定帝年號(1324—1328)。 德王:即馬札兒臺,1327年(泰定四年)拜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1340年(至元六年)封忠王,死後改封德王。 閽(hūn昏)卒:守門的兵士。 擊踣(bó泊):擊倒。踣,仆倒。 捽(zuó昨):揪。 東海島夷:指日本人。 鄞(yín銀):鄞縣,屬寧波。 火刀:一種兵器。 控弦引矢:拉弓射箭。 諸蠻:各種少數民族。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黃屋左纛(dào道):古代帝王所乘的車上以黃繒爲裏的車蓋,名黃屋。帝王車上立在車衡左邊的大旗,名左纛。 稱制:行使皇帝的權利。 橫磨劍:喻精銳善戰的士卒。《舊五代史·景延廣傳》:“告戎王曰:‘……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 陰戒:暗中命令。槊(shuò朔):長矛。 空一府:一府的人全部出動。 辟易:驚退。《史記·項羽本紀》:“是時赤泉侯爲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張守節《正義》:“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裏。” 血涔涔滴:血不斷流下。 撫髀(bì必):拍着大腿。 王鐵槍:王彥章,字子明,五代樑人。驍勇有力,持鐵槍,馳騁如飛,軍中號王鐵槍。 丞相:其時左丞相爲倒剌沙,右丞相爲塔失貼木兒。 格:阻遏。《史記·樑孝王世家》:“竇太后議格。”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張晏語:“格,止也。” 槁死:指無爲而死。槁,乾枯。 玄鳥:燕子。《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毛傳:“玄鳥,□也。”《爾雅·釋鳥》:“燕燕,烏乙。”

《秦士錄》,作者:宋濂,這篇文章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三十八。

賞析

這篇文章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三十八。秦,指今陝西一帶。這是一篇人物傳記,講述了秦士鄧弼的事蹟和遭遇。作者選擇鄧弼生平兩件奇事,着力進行描繪。文章中的鄧弼,既文且武。文能飽讀四庫之書,壓倒素以才藝自負的兩書生;武能擘牛舉鼓,比之爲王鐵槍。但因生性抗直,好酒使性,加上統治者內部矛盾,使有“立勳萬里外”的宏願的鄧弼,只有遁入山中當了道士,這也是對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控訴。全文抓住幾個富有特徵的情節,繪聲繪色地再現了鄧弼的英雄形象,刻畫出他英勇雄壯、博學多才而又豪爽狂放的性格,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爲國惜才之意,併爲有志之士不得重用而抱不平。 宋濂的散文風格,素以質樸簡潔見長。而這篇文章卻別具一格。敘事曲折生動,並不時穿插幾筆描寫,略作點染,使情節、人物豐富多彩,鋪敘張揚,淋漓酣暢。
宋濂

宋濂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漢族,祖籍金華潛溪,至宋濂時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爲“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爲太史公、宋龍門。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爲“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爲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爲《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