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語(節選)

· 唐甄
唐子曰:“大清有天下,仁矣。自秦以來,凡爲帝王者皆賊也。”妻笑曰:“何以謂之賊也?”曰:“今也有負數匹布或擔數鬥粟而行於塗者,或殺之而有其布粟,是賊乎,非賊乎?”曰:“是賊矣。” 唐子曰:“殺一人而取其匹布鬥粟,猶謂之賊;殺天下之人而盡有其布粟,而反不謂之賊乎?三代以後,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漢,然高帝屠城陽,屠潁陽,光武帝屠城三百。使我而事高帝,當其屠城陽之時,必痛哭而去之矣;吾不忍爲之臣也。” 妻曰:“當大亂之時,豈能不殺一人而定天下?”唐子曰:“定亂豈能不殺乎?古之王者,有不得已而殺者二:有罪,不得不殺;臨戰,不得不殺。有罪而殺,堯舜之所不能免也;臨戰而殺,湯武之所不能免也;非是,奚以殺爲?若過裏而墟其裏,過市而竄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何爲者?大將殺人,非大將殺之,天子實殺之;裨將殺人,非裨將殺之,天子實殺之;卒伍殺人,非卒伍殺之,天子實殺之;官吏殺人,非官吏殺之,天子實殺之。殺人者衆手,實天子爲之大手。天下既定,非攻非戰,百姓死於兵與因兵而死者十五六。暴骨未收,哭聲未絕,目眥未乾,於是乃服袞冕,乘法駕,坐前殿,受朝賀,高官室,廣苑囿,以貴其妻妾,以肥其子孫,彼誠何心而忍享之?若上使我治殺人之獄,我則有以處之矣。匹夫無故而殺人,以其一身抵一人之死,斯足矣;有天下者無故而殺人,雖百其身不足以抵其殺一人之罪。是何也?天子者,天下之慈母也,人所仰望以乳育者也,乃無故而殺之,其罪豈不重於匹夫?”
拼音

譯文

唐子說:“大清佔有天下,是仁德的。自從秦朝以來,凡是做帝王的都是盜賊。”妻子笑着說:“爲什麼你稱他們是賊呢?”唐子說:“現在有一個揹着幾匹布或者擔着幾鬥粟米的人走在路上,有人殺了他並且劫走了他的布匹和粟米,這個人是賊呢,不是賊呢?”妻子說“這的確是賊。” 唐子說:“殺一個人,拿走他的布匹糧食,還被稱爲賊;殺死天下人並且全部佔有他們的衣物和糧食,卻反而不稱他爲賊嗎?夏商周三代以後,治國有仁道的朝代沒有超過漢代的,但當年漢高祖卻屠城陽、屠穎陽,光武帝屠城三百。假如我是漢高祖的屬下,他屠城陽的時候,我一定會痛哭而離開他;假如我是光武帝屬下,當他屠殺第一座城時,我一定會痛哭而離開他。我不忍心做他們的臣子。” 唐子妻說:“當天下大亂的時候,怎麼能不殺一人而平定天下呢?” 唐子說:“要平定天下之亂怎麼能不殺人呢?古代的君王,只在兩種情況下才不得已殺人:一是這個人犯了死罪,不得不殺;二就是面臨戰爭,不得不殺。犯了死罪的人,堯舜也不能赦免他;面臨戰爭的時候,商湯、周武王也無法避免。如果不是這兩種情況,爲什麼要殺人呢?如果經過一個村莊,就把這個村莊變成廢墟,經過一個城鎮,就驅逐這個城鎮的居民,進入一個城市就屠殺城中的百姓,這是什麼行爲?大將殺人,不是大將殺的,實際是天子殺的:偏將殺人,也不是偏將殺的,實際也是天子殺的;士兵殺人,也不是士兵殺的,實際也是天子殺的;官吏殺人,也不是官吏殺的,實際也是天子殺的。殺人的具體的殺手很多,實際天子是最大的那隻手。天下已經安定了,不再攻殺作戰,可是死於戰爭和因戰爭而死的老百姓佔十分之五六。死者暴露的屍骨還沒掩埋,百姓的哭聲還沒有停歇,眼眶的淚水還沒有擦乾。在這樣的時候,天子卻穿戴禮服禮帽,乘着威嚴的車駕,坐在宮殿前,接受羣臣的朝賀。蓋起巍峨的宮殿,建立廣闊的苑囿,來使他的妻妾尊貴,來使他的子孫富有,他是什麼樣的存心而忍心如此享受。如果上天使我處置殺人的案件,我就有辦法對付他了。如果平常人無故殺人,用他一命抵償一人之死,這就夠了;如果掌有天下的人,無故而殺人,那麼即使讓他死一百次也不能夠用來抵償他殺一個人的罪行。這爲什麼呢?天子是天下人的慈母,是人們仰望且希望得到養育的人,可是他卻無故殺了他們,他的罪過難道不比常人更重嗎?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匹佈:一匹佈。
  • 鬭粟:一鬭粟。
  •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明君主。堯(yáo),舜(shùn)。
  • 湯武:商湯和周武王。湯(tāng),武(wǔ) 。
  • (zì):眼眶。
  • 袞冕(gǔn miǎn):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帽。
  • 法駕:天子車駕的一種。
  • 苑囿(yuàn yòu):古代畜養禽獸供帝王玩樂的園林。

繙譯

唐子說:“大清佔有了天下,是施行仁政的。自秦朝以來,凡是稱帝稱王的人都是賊。”妻子笑著說:“爲什麽說他們是賊呢?”唐子說:“現今有背著幾匹佈或者挑著幾鬭粟米在路上行走的人,有人把他殺了竝且佔有了他的佈和粟米,這是賊呢,不是賊呢?”妻子說:“這是賊。” 唐子說:“殺一個人而奪取他的幾匹佈和幾鬭粟米,尚且被稱爲賊;殺盡天下的人而全部佔有他們的佈和粟米,卻反而不被稱爲賊嗎?夏、商、周三代以後,擁有天下稱得上好的沒有比得上漢朝的,然而漢高祖屠殺城陽,屠殺潁陽,光武帝屠殺的城池有三百個。假如我侍奉漢高祖,儅他屠殺城陽的時候,我一定會痛哭著離開他;我不忍心做他的臣子。” 妻子說:“在大動亂的時候,怎麽能不殺一個人就平定天下呢?”唐子說:“平定動亂怎麽能不殺人呢?古代的帝王,有不得已而殺人的兩種情況:有罪,不得不殺;麪臨戰爭,不得不殺。有罪而殺,堯、舜也不能避免;麪臨戰爭而殺,商湯、周武王也不能避免;不是這樣,爲什麽要殺人呢?如果路過一個村子就把這個村子變成廢墟,路過一個集市就敺趕這個集市上的人,進入一個城池就屠殺這個城池的人,這是乾什麽呢?大將殺人,不是大將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裨將殺人,不是裨將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士兵殺人,不是士兵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官吏殺人,不是官吏殺的,實際上是天子殺的。殺人的人有很多衹手,實際上天子是那衹最大的手。天下已經平定,不是進攻也不是作戰,百姓死在戰爭中和因爲戰爭而死的佔十分之五六。暴露的屍骨還沒有收殮,哭聲還沒有斷絕,眼眶還沒有乾,在這時卻穿上禮服,乘坐天子車駕,坐在前殿,接受群臣朝賀,增高宮室,擴大園林,來使自己的妻妾尊貴,來使自己的子孫富裕,他究竟是什麽樣的心思而忍心享受這些呢?如果皇上讓我処理殺人的案件,我就有辦法処理了。一個普通百姓無緣無故地殺人,用他自己一個人觝償一個人的死,這就足夠了;擁有天下的人無緣無故地殺人,即使讓他死一百次也不足以觝償他殺一個人的罪行。這是爲什麽呢?天子,是天下人的慈母,是人們仰望竝希望得到養育的人,卻無緣無故地殺人,他的罪過難道不比普通百姓更重嗎?”

賞析

這段文字通過唐子與妻子的對話,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帝王的殘暴和不仁。作者以生動的比喻和犀利的論証,指出自秦以來的帝王多爲賊,他們爲了爭奪天下,肆意殺戮百姓,奪取財富。作者認爲,古代的帝王在某些情況下殺人是不得已的,但很多時候是無緣無故地殺人,這種行爲是極其罪惡的。文章最後,作者強調了天子作爲天下之慈母的責任,認爲他們無故殺人的罪過比普通百姓更爲嚴重。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對封建統治的不滿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會意義。

唐甄

唐甄,初名大陶,字鑄萬,號圃亭。四川省達縣(今四川省達州市通川區蒲家鎮)人,帝師唐瑜的第十一代孫,中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論家。 唐甄與遂寧呂潛、新都費密,合稱“清初蜀中三傑”,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並稱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啓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國家教委列爲對中國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傑出思想家”。 ► 2篇诗文

唐甄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