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軒記

· 管同
自明祖都江寧,而楊吳城濠圍於城內,其水流日就狹。及其東至竹橋,有水穴城來會。古所謂青溪一曲者也。折而南流,至柏川橋,再會鐘山之水。又稍南,過大中橋,則淮水入東關,與相灌注,楊吳城濠雖就狹,而會是三水,半里之間,勢猶浩瀚。又其地北見雞籠,東北見鐘山。而東岸率果園菜囿,雜植桃杏韭菘之屬。山林映帶,舟楫往來,雖居城中,殆無異於郊外。 予自歸江 寧,家凡六徙。近乃僦宅居是水之西。老屋百年,塵埃滲漏。每署日激射,陰雨連綿,蒸炕沾淋,顧視無可逃避。予居之未嘗不適也。獨其屋僅四間,自奉母處妻孥置廚爨外,了無燕息之所,意尚闕然。嘉慶十五年歸自山東,始即第二室屏後一楹地,葺爲小軒,顏曰“抱膝”。借書滿架,置榻一張,偃仰嘯歌,即獲其所。然其爲地,前近市廛,後連閨闥,而左則直接鄰家;不壁而板,凡夫行旅之歌唱,婦孺之呼啼,雞犬之鳴吠,嘈雜喧闐,殆無時不至。而當予神會志得,抗聲高誦,家人每笑謂其音聒人。三者之聲 ,蓋往往爲所掩也。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抱膝而吟《樑甫》。時人問其志,但笑而不言。予之名軒,豈敢以武侯自命,蓋亦陶公所云容膝易安之意而已。然予既厭薄文辭,又不汲汲然志在科舉,斗室一間,諷書不輳有相問者,予將何以答之耶?軒既葺,居者一年。明年,予爲人所招,不恆在家。而其室遂廢。然一時之興,有不能忘,故追而記之。 柏川橋者,與予所居後戶對。其前戶所臨街,稱名多異。或曰:其地古屬綿鄉,名曰綿鄉營。或曰:柏川橋北百餘步外,其地爲明之東廠;至今猶名曰東廠;而此地則明之餉營也。是二說者,今皆不可考雲。
拼音

譯文

自從明太祖建都江寧,楊吳城濠便被圍到了江寧城內,河水逐漸變得狹小。直到它向東到了竹橋,有一條河水穿過城牆前來匯合。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青溪一曲”。折而向南流,到了柏川橋,又與從鐘山流出的河水匯合。又慢慢向南流,過了大中橋,只見淮水流入東關,與它匯合,楊吳城濠雖然變得矮小,但與這三條水流匯合,半里之間,水勢還是變得激盪寬廣。加上此地向北可以望見雞籠山,向東北可以望見鐘山。而且東岸全是果園菜園,間雜種植了桃樹、杏樹、韭菜、菘之類的果木菜蔬。山林映襯環繞,船舶往來穿梭。雖然處於城中,大概和郊外也沒有什麼差別。 我自從回到江寧,共搬了六次家,後來才租屋住在這條河的西邊。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屋,不時有塵埃滲漏下來。每當炎熱夏日,驕陽暴曬,陰陰細雨,連綿不絕,或蒸烤悶熱,或到處沾溼,環顧室內沒有可以躲避的地方。我住在這裏沒有覺得有什麼不適應的。只是這座屋只有四間,除了侍奉母親、安置妻小、設置廚房以外,完全沒有了閒居、休息的地方,心裏還是覺得有所缺憾。嘉慶十五年從山東回來,才沿着第二間屋子後面騰出一間屋子的地方,修整成一座小軒,命名爲“抱膝”。借來的書堆滿書架,放置臥榻一張,起居俯仰,吟嘯放歌,便得到了滿意的處所。但是這裏,前面靠近集市,後面連着內室,左邊又與鄰居家連在一起;沒有隔牆,那所有的行旅之人的歌唱聲,婦女兒童的呼叫聲、啼哭聲,雞犬的鳴啼吠叫聲,嘈雜喧鬧,大概沒有一刻不傳過來。但每當我神會志得,大聲誦讀,家人總是笑着說我的聲音大得吵人。前三者的吵鬧聲,全都被我掩蓋。當年諸葛武侯隱居隆中,抱膝吟誦《樑甫》,當時的人問他的心志,他只是笑而不答。我給小軒命名,哪敢用武侯來自命,大概也就是陶公所說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罷了。然而我既厭惡鄙視虛假文辭,又不急切地追求科舉功名,只有這斗室一間,讀書不輟。有人問我,我拿什麼來回答他呢?軒修好後,住了一年。第二年,我就被人招請,不常在家。這座屋子於是荒廢了。然而當時的興致,常常回想,不能忘懷,所以就追念寫下了這篇文章。 柏川橋,與我的屋子後窗相對。前窗所對的街道,名稱多不相同。有人數說:此地古代屬綿鄉,名叫綿鄉營。有人說:柏川橋向北一百多步以外,那個地方是明代的東廠,至今還叫東廠;而此地就是明代的軍營。這兩種說法,現在都不能考證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明祖:指明太祖朱元璋。
  • 楊吳城濠:楊吳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城濠即護城河。
  • 僦(jiù)宅:租房子。
  • 廚爨(cuàn):廚房爐竈等炊事設備,這裏指廚房。
  • 燕息:安息,休息。
  • 市廛(chán):集市。
  • 閨闥(tà):內室,這裏指內宅。
  • 喧闐(tián):喧鬧擁擠。
  • 容膝:僅能容下雙膝,形容住處狹小,出自陶潛《歸去來兮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

翻譯

自從明太祖定都江寧,楊吳時期的城濠被圍在了城內,它的水流一天天變得狹窄。等它向東流到竹橋,有水流穿過城牆來與之匯合。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青溪的一段。水流折向南流,到柏川橋,又與鐘山流下來的水匯合。再稍微往南,過了大中橋,淮水流入東關,與之相互灌注。楊吳城濠雖然已經變窄,但匯聚了這三條水流,在半里的區域內,水勢依然浩大。這裏向北可以看見雞籠山,向東北可以看見鐘山。東岸大多是果園和菜圃,交錯種植着桃、杏、韭菜、白菜之類的作物。山水相互映襯,船隻來來往往,雖然身處城中,幾乎和郊外沒有差別。

我自從回到江寧,家裏一共搬了六次家。最近租了房子住在這條河的西邊。老屋已經有百年曆史,佈滿灰塵且有滲漏問題。每到烈日直射,或者陰雨連綿的時候,屋子要麼像蒸籠要麼到處漏水,環顧四周都沒有躲避的地方。但我住在裏面從未覺得不舒適。只是這屋子只有四間,除了用來侍奉母親、安置妻子兒女和設置廚房外,完全沒有休息的地方,心裏還是覺得有所缺失。嘉慶十五年我從山東回來,纔在第二間屋子屏風後面一塊大約一楹大小的地方,修繕成一個小軒,題名爲「抱膝」 。書架上擺滿了借來的書,放置了一張牀,我在裏面隨意地躺臥、高歌,自得其樂。然而這個地方,前面靠近集市,後面連着內宅,左面直接與鄰居家相連;沒有砌牆只是用木板隔開,凡是過往行人的歌唱聲,婦女兒童的呼喊啼哭聲,雞狗的鳴叫聲,嘈雜喧鬧,幾乎沒有一刻不會傳來。而當我心神舒暢、得意之時,放聲高聲誦讀,家人常常笑着說我的聲音吵人。我誦讀的聲音大概常常把那三種聲音都掩蓋住了。從前諸葛武侯隱居在隆中,抱着膝蓋吟唱《梁甫》。當時的人問他志向是什麼,他只是微笑卻不說話。我給這個小軒命名,哪裏敢拿武侯自比,大概也只是像陶公說的「容膝易安」的意思罷了。然而我既厭惡輕視那些華麗的文辭,又不迫切追求科舉功名,這小小的一間屋子,在裏面讀書不輟,要是有人問我的志向,我該用什麼話回答呢?小軒修好後,我住了一年。第二年,我被別人邀請外出,不常在家。這個屋子就荒廢了。但一時的興致,又不能忘懷,所以就追述往事把它記下來。

柏川橋,和我房子的後門相對。房子前門所面臨的街道,稱呼有很多不同。有人說:這個地方古代屬於綿鄉,名叫綿鄉營。有人說:柏川橋往北一百多步外,那個地方是明朝的東廠;到現在還叫東廠;而這裏則是明朝的餉營。這兩種說法,現在都沒辦法考證了。

賞析

這篇散文以簡潔流暢的文筆,描繪了作者所居之地的周邊環境,如城濠與各水流匯聚呈現的浩渺之勢、山水田園相得益彰的自然之美,勾勒出一幅獨特的城市與自然交融的畫面。作者詳細敘述了自己修繕「抱膝軒」的緣由與經過,於簡陋侷促中營造出一方屬於自己的精神天地,體現出安貧樂道的心境。文中對周邊嘈雜之聲的描述,增添了生活氣息,同時又通過與諸葛武侯、陶潛等古人的關聯,深化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作者藉由小軒寄寓對人生志向與追求的思考,使文章在平實的敘述中蘊含着深沉的情感與理性的思索,韻味悠長。文章兼具生活寫實與情感寄寓,展現了作者淡雅的文學風格及豐富的內心世界 。

管同

清江蘇上元人,字異之。道光五年舉人。姚鼐弟子。以文名家,論文提倡陽剛之美,兼工詩。有志經世,不獲用。有《因寄軒詩文集》、《七經紀聞》、《孟子年譜》、《文中子考》等。 ► 4篇诗文

管同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