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夢奠帖
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具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拼音
注釋
夢奠:語出《戴記·檀弓》:孔子蚤作,負手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樑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聞之,趨而入。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歿。
序
《仲尼夢奠帖》釋文以“仲尼夢奠”開頭,共七十八字,文字敘孔子夢奠之事, 有佛教無常、報應之意。
其書法筆力蒼勁古樸,用墨淡而不濃,以禿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爲歐陽詢晚年所書,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代表了歐陽詢行書成就的頂峯,後世列爲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
賞析
《仲尼夢奠帖》用筆清峻,鋒芒畢露,給人以銳利、刻厲之感。其用筆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側鋒入紙,起筆無不銳利,顯然是魏碑筆法。下筆直截了當,不藏鋒斂跡,加之行筆稍快,如劍戟般的鋒芒便外耀無遺了。二是轉折頓挫帶來的刻厲。在唐書家中,初唐的柔和之風的特徵之一就是化方爲圓。這樣,不僅消失了方角使之更爲圓轉靈活,而且也加快了書寫的速度。歐陽詢絲毫不受這種化方轉圓的影響,他的轉折仍然是重而方,不減作楷書之法,如“仲尼”、“有”、“周”,盡骨節之露,如“奠”之第二筆,起訖三折筆,如怪石嶙峋,與北魏的刀刻痕跡何其相似。可是,這樣的筆觸是很需要有分寸感的,稍微過頭則爲造作。在這方面,像歐陽詢這樣的行家也未能倖免,如“數”字就是一個病例,其“文”字旁起筆牛頭角狀,十分不雅,有趣的是把這一角狀遮去後,這一個字反而格外的流暢、順眼了。《仲尼夢奠帖》像“過”字這樣圓轉靈活、隨意自然的筆觸並不多,全篇的創作仍然是莊嚴的、認真的,作者創作心態似乎也不輕鬆,一副如《九成宮碑》那樣的廟堂面孔。
《仲尼夢奠帖》結體有獨特之處,結體修長一目瞭然。歐陽詢不在意從橫向上進行發展,因此在行距上顯得特別疏朗,每字向下舒展時,歐陽詢也把字距拉開,使這一縱向發展顯得天地開朗。豎畫挺拔堅韌,在每一字中起着砥柱作用,使每一字的骨格堅挺起來。把《仲尼夢奠帖》與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誌銘》比較,會看得更清楚。虞氏行書以柔和勝,豎畫也起支柱作用,但作用並不明顯,也不突出,似乎隱於其中;而歐氏行書豎畫剛強外耀、強烈可感,那壁立千仞的挺拔,構成了作品的主要基調。觀帖中字,雖用禿筆疾書,卻轉折隨意,筆勢圓融,用墨淡而有質感,絲毫無油滑之態。
《仲尼夢奠帖》是兩種書體的結合,即行書入碑,或曰碑體行書。從章法看,《夢奠帖》“憲章右軍,抽鋒一線,如猿騰鶻落而泯上下相承之跡”(包世臣《藝舟雙楫》),而更多靠單字造型調節章法;帖中“彭”由左右結構變換成半包圍結構;“導”字繁體下旁本爲“寸”,此處不同,換爲“木”旁;“冥”字上首用“宀”代“冖”且書寫跳蕩;“熟”字結構變異,這四字的安排,使《夢奠帖》章法更顯緊湊,以部首移位和比例倒錯來調整字形結構及通篇章法。且《仲尼夢奠帖》取魏碑爲骨格,以行書的筆意來調節,避免了碑體楷書的平板,顯得更加密切、多姿多態。碑體的骨格使每一個字氣勢開張、偉岸,而行書的綿密活潑又連綴其中,形成剛勁而活絡,活絡而不失骨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仲尼:孔子的字。
- 夢奠:即夢中的祭奠。
繙譯
孔子在夢中進行祭奠,享年七十二嵗。周王才九齡,都不滿一百嵗。彭祖憑借引導養生,樊重聽憑自然天性,但也不過超過盈滿之數,最終還是歸於幽冥寂滅。沒有能夠永遠停住的。沒有人生來就不會老,老了而不會死的。形躰廻歸丘墓,精神廻到所稟受之処,痛苦劇苦辛酸,怎麽能常常掛懷呢。善惡的報應,如同影子跟隨形躰一樣,一定不會有差錯。
賞析
這段文字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詞,但它富有哲理和感慨。通過列擧孔子、周王、彭祖、樊重等例子,強調了生命有限、人都會衰老死亡的事實。後麪又指出善惡報應的必然,有一定的警示意義。整躰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生死輪廻以及因果報應的思考和感悟。文字簡潔而富有深度,躰現了作者對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