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臺 啟詩帖贊

· 岳珂
予于是帖,有感者四。 館職在外,于學士不繫細銜,于带職者皆曰同院,意親情洽,所以見前輩之篤風誼也。 內賜金魚,蓋出新寵,带職者乃從學士轉致,又雜以他寄焉,所以見上恩交情俱無內外也。 謝學士以啟,而用楷法,寄同院同年以詩,而用行書,又以見待人處己,雖小節皆有體也。 承平幕府,得一佳帖,相聚以觀,又以見時清事簡,雖邊圉亦得以從容于文藝也。 於虖,詩文之傳,幾人于茲。 獨于此書,有感有思。 流風之存,妙墨之遺。 什襲是宜,維以詩之。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李西臺:即李宗諤,字昌武,曾官至右諫議大夫,以文章知名,善書法。西臺是對他官職的稱呼。
  • :一種文體,用於陳述事情、表達心意等。這裏是李宗諤寫的書信之類。
  • 館職:在館閣中任職的官職。
  • 細銜:詳細的官銜。
  • 帶職:兼職。
  • 同院:供職於同一官署的人互稱同院。
  • 篤風誼:重視友情和道義。篤,,深厚。風誼,情誼、友誼。
  • 內賜:宮廷內給予的賞賜。
  • 金魚:一種魚形的佩飾,作爲官員品級的標誌之一。
  • 新寵:新的恩寵。
  • 轉致:轉交送達。
  • 楷法:楷書的書寫規範和法則。
  • 行書: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
  • 有體:得體,符合禮儀規範。
  • 承平:太平。
  • 幕府:軍政大吏的府署。
  • 邊圉yu(三聲)邊疆。
  • 從容:不慌不忙,悠閒。
  • 於虖:同「嗚呼」,嘆詞,表示感慨。
  • 什襲:把物品一層層包裹起來,表示慎重珍藏。

翻譯

對於這李西臺的《啓詩帖》,我有四點感慨。 在外地擔任館職的官員,對於學士來說不講究細緻的官銜稱呼;對於兼任其他職務的人,彼此都稱作同院。這樣心意親近、情感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前輩們是多麼重視情誼與道義啊。 宮廷之內賞賜金魚佩飾,這是新得的恩寵,兼任官職的人所得到的賞賜是通過學士轉送到手的,而且還有其他物品一併寄來,由此可見皇上的恩寵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情,無論是內外都一視同仁。 向學士致謝要用書信,並且用楷書書寫,寄給同院同年的人用詩作,就用行書書寫,由此更能看出此人待人接物和對待自己,哪怕是微小的細節都符合禮儀規範。 在太平時代的幕府中,得到一幅精妙的字帖,衆人聚集在一起觀賞,也由此可見當時清平無事,事務簡單,即使是在邊疆地區,人們也能夠悠閒地在文藝方面有所發展。 唉,詩文能夠流傳下來,歷經多少人的努力。 唯獨對於這幅書法作品,我有感慨有思索。 前人的美好風範留存,這絕妙的墨跡遺留世間。 實在應該好好珍藏它,只能用詩作來表達我對它的心意。

賞析

這篇贊文以讚賞李西臺的《啓詩帖》爲契機,從多個角度展現了當時的官場風尚、人際交往以及文化氛圍。首先通過館職之間的稱呼以及賞賜傳遞的細節,寫出前輩間重情重義,而且皇上恩寵與民間情誼無內外之別,體現出當時官場相對和諧的人際關係。其次,從書寫不同內容採用不同字體這一細節,刻畫出待人處世注重禮儀、言行得體的美好風氣。又提到承平時代幕府衆人能夠從容欣賞佳帖,反映出當時社會清平、人們能有精力和閒情從事文藝活動。最後作者感慨詩文流傳不易,表達對這幅帖的珍視與喜愛,既體現出對前代文化的崇敬,同時也借《啓詩帖》展現出那個時代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社會風貌 。

岳珂

宋相州湯陰人,字肅之,號亦齋,又號倦翁。岳武穆王孫,敷文閣待制商卿子。宋寧宗時,以奉議郎權發遣嘉興軍府兼管內勸農事,有惠政。遂家居嘉興,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爲承務郎監、鎭江府戸部大軍倉,歴光祿丞、司農寺主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嘉定十年(西元一二一七年),出知嘉興。嘉定十二年(西元一二一九年),爲承議郎、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嘉定十四年(西元一二一九年),除軍器監、淮東總領。寶慶三年(西元一二二七年),爲戸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宋理宗紹定元年(西元一二二八年),陞朝請大夫,權尙書戸部侍郎,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兼提領措置屯田通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戸,賜紫金魚袋。紹定六年(西元一二三三年),坐《元宵詩》,罷官。嘉熙二年(西元一二三八年),復起,官至戸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置使。嘉熙三年(西元一二三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拜寶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並晉鄴侯。嘉熙四年(西元一二四〇年)七月,任權戸部尙書、淮南江浙荆湖八路制置茶鹽使,兼鎭姑孰(當塗),官正三品,轉官通議大夫。亦齋著述甚富,著有《籲天辯誣》、《天定録》諸書,結集爲《金陀粹編》二十八巻,續編三十巻,爲岳武穆辯冤。又著有《桯史》十五巻、《三命指迷賦補注》一巻、《寶眞齋法書贊》二十八巻、《愧郯録》十五巻、《玉楮集》八巻、《棠湖詩稿》一巻、《續東几詩餘》、《小戴記集解》(稿佚)、《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巻。嘉定七年(西元一二一四年),在嘉興主修《嘉禾志》(關拭纂)五巻,未成書,已佚。 ► 77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