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望廬山先約陳伯潛同遊,陳不到,遊亦輟
朝見廬山臨江漘,青翠騰躍來迎人。
暮見廬山忽杳靄,首尾隱若龍登雲。
從來倔强五嶽外,彭蠡作杯江為帶。
内蓄百澗包靈奇,外切太虚定澎湃。
江表名山數第一,儼若大賢兼通介。
尋幽有約近十年,療渴須酌康王泉。
翠道未成遊未遂,誰令悤遽妨蕭閒。
思得素心共山水,海客狎鷗呼不起。
蒼蒼五老笑我忙,高檣長風送旗尾。
山林聚會尚阻格,世事難為可知矣。
人愛廬山高,我愛廬山深;
欲到深處須抽簪。
世無慧遠堪結社,且聽東林鐘磬音。
拼音
張之洞
清直隸南皮人,字香濤,又字香巖、孝達,號壺公,又號無競居士,晚號抱冰,又號廣雅。少時工詞章。同治二年進士。光緒初,擢司業,遷洗馬。遇事敢言,曾請斬崇厚,毀俄約。與寶廷、陳寶琛、張佩綸等號爲清流。中法戰爭時任兩廣總督,起用馮子材擊敗法軍。又設廣東水陸師學堂,立廣雅書院,武事與文備並舉,以謀自強。後督湖廣近二十年,籌盧漢鐵路,辦漢陽鐵廠、萍鄉煤礦、湖北槍炮廠,設紡織四局,創兩湖書院等,爲後起洋務派首領。提倡“舊學爲體,新學爲用”,維護封建綱常,反對戊戌變法,作《勸學篇》以明宗旨。庚子之役,參與東南互保,鎮壓兩湖反洋教鬥爭及唐才常自立軍起事。光緒末,擢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定清末教育制度,力謀振興國勢,而爲滿族宗貴所撓,不能有所作爲。卒諡文襄。所作文章典瞻,詩亦淹博沉麗。有《張文襄公全集》。
► 2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