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清道人联

记同松筠庵,公车上书,朝市忽移,高节著江南,既遁世自无闷; 那堪春申江,岁时把酒,蕨薇采尽,书名满天下,已不朽复何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悼念死者、治喪祭祀時用的對聯。
  • 鬆筠庵:在北京宣武門外,是明代諫臣楊繼盛的故居,常爲士人集會之所 。
  • 公車上書:是指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康有爲與梁啓超集結 603 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原指入京應試的舉人,後也代指舉人進京上書言事 。 公(gōng)車
  • 朝市忽移:指朝代局勢發生重大變化。 朝(cháo)市
  • 高節:高尚的氣節。
  • 遁世:避世隱居。 遁(dùn)世
  • 無悶:沒有煩惱、憂愁。源於《易經》「遁世無悶」。
  • 春申江:黃浦江的別稱。
  • 歲時把酒:在一年中的重要時節相聚喝酒。 歲(suì)時
  • 蕨薇採盡:典出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這裏用來形容隱者的生活,也表示清道人的清高與堅守。 蕨(jué)薇(wēi)

翻譯

記得曾經一起在鬆筠庵,參與公車上書之事,當時的朝廷局勢陡然鉅變。(您)高尚的氣節在江南聲名遠揚,在避世隱居中悠然自得毫無煩悶。

怎忍受在春申江畔,時節流轉中一起把酒言歡的日子不再(此時是悼念)。(即便如伯夷、叔齊般)把野菜採盡也無妨,您的名聲早已佈滿天下,已然做到流芳不朽又還有什麼所求呢。

賞析

這幅輓聯,以深厚的情誼和古樸的筆調,高度評價緬懷了清道人。上聯起筆回想過去與亡者共同參與的重要歷史事件——公車上書,這一歷史節點充滿時代風雲變幻,隨後強調了亡者在局勢變化後展現出的高尚氣節和隱逸態度,凸顯其超逸品格。下聯則轉到當下場景,由兩人共度的時光,到如今只能緬懷的悲痛,接着借伯夷、叔齊採蕨薇的典故進一步映襯其高潔,最後點明亡者功名建樹、氣節道德上的不朽。整副輓聯把歷史、情誼、品格等諸多元素交織在一起,語言質樸且富有韻味,情感真摯而深沉,既展現了兩人過往共同經歷,又讚美了亡者的人格魅力與成就。

康有爲

康有爲

清廣東南海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別署西樵山人、天遊化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十四年,首次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後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倡今文經學,借鼓吹孔子託古改制,言變法改良。二十一年《馬關條約》簽訂,有爲聯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餘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組織《強學會》,編印《中外紀聞》等,鼓吹變法維新。二十四年,得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起,逃亡國外。後持保皇立場,反對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曾與張勳共謀復辟帝制。有《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 1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