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遊篇壽立齋

我歌遠遊篇,西望心悠然。 孰能爲此遊,渺渺重山川。 和鸞車班班,珩佩聲珊珊。 塊視幾邱陵,帶視幾流泉。 正氣凝陽剛,端操凌雲煙。 猶將徑天地,奚獨此江山。 黃鵠以爲御,鸞鳳以爲參。 雲旗何揚揚,八龍亦蜿蜿。 一舉衆山小,再馳天地寬。 三駕跨八極,高馳閶闔間。 正陽以爲糧,六氣以爲餐。 金丹毓天和,玉色頩脕顏。 俯視世蚊虻,起滅甕盎邊。 高超凌太初,達觀真後天。 願言膏吾車,執鞭隨兩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和鸞:古代車上的鈴鐺。
  • 珩(héng)佩:玉佩。
  • 塊視:意思是像土塊一樣看待,形容看的很不在意。
  • 黃鵠(hú):鳥名。
  • 閶(chāng)闔(hé):傳說中的天門。
  • 頩(pīng)脕(wàn)顏:面色光潤。
  • 甕(wèng)盎(àng):泛指各種容器。

翻譯

我歌唱那遠遊之篇,向西遙望內心悠然。有誰能進行這樣的遠遊,那是渺渺隔着重重山川。鸞鈴車聲陣陣,玉佩之聲珊珊作響。毫不在意地看着那幾座丘陵,帶着輕視看着那幾道流泉。正氣凝聚成陽剛,端正操守直上雲霄煙。還想要徑直走遍天地間,哪裏只是這一片江山。用黃鵠當作駕車之鳥,讓鸞鳳當作陪行。雲旗是多麼飛揚,八條龍也是蜿蜒舒展。一飛起來衆山就顯得渺小,再次奔馳天地就變得寬闊。三次駕車跨越八極,高高奔馳在天門之間。以正陽之氣當作糧食,把六氣當作餐食。金丹孕育着天地之和,臉色光潤。向下俯視世間如蚊虻,在甕盎邊生滅。高超直上太初之境,達觀真是後天所得。希望給我的車塗上油脂,我拿着鞭子跟隨在兩邊的驂馬後。

賞析

這首詩氣魄宏大,充滿了奇幻和豪放的意境。詩中描繪了想象中壯麗的遠遊情景,通過對遠遊的渴望與嚮往,展現了詩人對廣闊天地的追求和對超脫境界的憧憬。詩中運用大量的意象,如和鸞、珩佩、黃鵠、鸞鳳、雲旗、龍等,營造出一種神奇而宏大的氛圍。描述的那種超然物外、俯視塵世的情懷,以及追求高遠境界的決心,令人感受到詩人的廣闊胸襟和豪邁氣概。同時,對自然和天地的讚美,也體現出對宇宙和生命的敬畏與思考。整體語言優美,富有韻律,將抽象的情感和境界生動地展現出來。

金履祥

宋元間婺州蘭溪人,字吉父。少有經世志,博覽羣書。及壯,知向濂、洛之學,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專治朱熹之學。鹹淳七年,襄樊圍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經過地方、洋麪等,悉與後來元朝海運路線相符。德祐初,起爲史館編校,不就。宋亡,隱金華山中,訓迪後學。晚居仁山下,學者稱仁山先生。卒諡文安。有《大學疏義》、《論語集註考證》、《通鑑前編》和《仁山集》等。 ► 8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