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史君王龜齡閔雨再賦一首

老農歌舞手作拍,一雨紛紛稻花拆。 去年秋田旱政苦,史君隨車有甘雨。 旁州不熟我州熟,至今中家有藏谷。 地碓舂粳珠滿斛,老農左餐仍右粥。 史君行矣伊佐湯,緝熙和氣無常暘。 豈徒一雨潤九穀,要爲萬物除千殃。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鄱(pó)陽:古縣名,今屬江西。
  • 史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 龜齡:這裏指王龜齡,鄱陽知州。
  • 閔雨:指爲久旱不雨而憂傷。
  • :這裏指稻花綻放。
  • :通「徵」,表示症狀、情形。
  • 隨車:意思是隨車行止,這裏借指州官出行視察。
  • 中家:中產之家。
  • 碓(duì):舂米用具。
  • 舂(chōng):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鉢裏搗掉皮殼或搗碎。
  • 粳(jīng):稻的一種,米粒寬而厚,近圓形,米質黏性強,脹性小。
  • 斛(hú):舊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爲十鬥,後來改爲五斗。
  • :助詞,用於句中,無實義。
  • 佐湯:輔佐君王,這裏可理解爲輔佐朝廷治理地方。
  • 緝熙:光明,光輝。
  • 常暘(yáng):長期晴天。

翻譯

老農們歡快地唱歌跳舞,雙手打着節拍,一場雨紛紛落下,稻花綻放開來。去年秋天田地乾旱,情況很糟糕,史君乘車視察,帶來了甘甜的雨水。鄰州的莊稼收成不好,而我們州的莊稼卻豐收了,到現在中產之家還有儲存的稻穀。用地碓舂出的粳米裝滿了斛,老農們不僅能吃上乾飯,還能喝上稀粥。史君您將要離開了,希望您能輔佐朝廷,讓光明祥和之氣充滿世間,不要出現長期的晴天。這一場雨不只是滋潤了九穀,而是要爲世間萬物消除各種災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場及時雨帶來的豐收景象,以及對史君的讚美和期望。詩的開頭通過老農的歌舞表現了雨水帶來的喜悅和豐收的歡樂。接着回憶去年的旱情,與今年的豐收形成對比,突出了史君隨車帶來甘雨的功績。然後描述了豐收後中產之家的富足,以及老農們的溫飽生活。最後表達了對史君的祝福和期望,希望他能在輔佐朝廷治理地方時,帶來光明祥和,消除萬物的災禍。整首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生動地展現了農民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體現了對地方官員的讚美和期望。

張孝祥

張孝祥

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別號於湖居士,漢族,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 ,生於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少年時闔家遷居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唐代詩人張籍之七世孫;父張祁,任直祕閣、淮南轉運判官。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廷試,高宗(趙構)親擢爲進士第一,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由於上書爲岳飛辯冤,爲權相秦檜所忌,誣陷其父張祁有反謀,幷將其父下獄。次年,秦檜死,授祕書省正字。歷任祕書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宋孝宗時,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出兵北伐,被任爲建康留守。又爲荆南湖北路安撫使,此外還出任過撫州,平江,靜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長官,頗有政績。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以顯謨閣直學士致仕。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於蕪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僅三十八歲。張孝祥善詩文,尤工詞,才思足敏,詞風清俊爽朗,佳處直逼東坡。史稱其「嘗慕東坡,每作爲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念奴嬌·過洞庭》見其本領。今存《於湖集》四十卷、《於湖詞》一卷。《全宋詞》輯錄其詞二百二十三闋。 ► 6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