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 張鎡
人間睡正濃,月到修髯底。 三伏凜如秋,矇頭思衲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修髯(rán):長長的鬍鬚,這裏借指樹木細長的枝椏。
  • 三伏: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 衲(nà)被:縫補過的被子,也泛指破舊的被子 。

翻譯

人間的人們都睡得正香、正酣,月亮已經悄悄照到了細長枝椏之下。雖說正值炎熱的三伏天,可此時卻寒冷得如同秋天一般,我蒙着頭,不由得思念起那破舊暖和的被子來。

賞析

這首《秋夜》短短二十字,營造出一種靜謐清冷的氛圍。首句「人間睡正濃」描繪大衆都在沉睡之中,爲環境奠定安靜基調。「月到修髯底」畫面感十足,明月照在修長的枝椏下,靜謐又美好。「三伏凜如秋」極爲巧妙,打破人們對三伏炎熱的固有印象,突出此時涼意,產生強烈反差。尾句「矇頭思衲被」,細緻刻畫了詩人因寒冷而矇頭,進而想起衲被的情景,自然且真切,體現出環境的清冷和詩人內心微妙感受,讓人感受到詩人在這秋夜裏獨特的心境。整首詩用語簡潔,卻意味深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張鎡

張鎡,原字時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號約齋。先世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寓居臨安(現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顯赫,張鎡爲宋南渡名將張俊曾孫,劉光世外孫。張鎡又是宋末著名詩詞家張炎的曾祖,是張氏家族由武功轉向文階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隆興二年(1164),爲大理司直。淳熙年間直祕閣通判婺州。慶元初爲司農寺主簿,遷司農寺丞。開禧三年(1207)與謀誅韓侂冑,又欲去宰相史彌遠,事泄,於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編管,卒於是年後。 ► 11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