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

· 曾鞏
聖賢性分良難並,好惡情懷豈得同。 荀子書猶非孟子,召公心未悅周公。 況令樹立追高遠,而使裁量屬闇蒙。 舉世不知何足怪,力行無顧是豪雄。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性分:猶天性,本性。
  • :很。
  • 闇(àn)蒙:愚昧無知。

翻譯

聖賢的本性很難一併具備,喜好和厭惡的情懷怎能相同。荀子的著述還不同於孟子,召公的內心未曾喜愛周公。何況讓樹立的目標去追求高遠,卻讓判斷準則屬於愚昧無知的。全天下的人不瞭解這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努力去做而無所顧忌的纔是豪傑英雄。

賞析

這首詩探討了聖賢之間的差異和複雜性。詩人指出聖賢在天性和觀念上存在不同,即使同爲聖賢也有着諸多不同之處。接下來用荀子和孟子、召公和周公的例子來具體說明。後面則強調樹立高遠目標但人們的判斷卻可能愚昧。最後表達了即使舉世不理解,只要堅定地去行動而無所顧忌就是豪傑英雄。整首詩體現了詩人對聖賢以及人們的思想和行爲的深入思考。

曾鞏

曾鞏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佔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爲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遊。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用爲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諡文定。有《元豐類稿》。 ► 4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