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楊十七挽蘇子美詩

· 劉敞
吾聞蘇侯不及識,內嘉孤雄世難得。 文如翻波氣龍虎,風雲晦明在頃刻。 中間流落似天意,今雖暫困當永適。 忽傳長逝既巳矣,知與不知同嘆息。 曩者避地金馬門,獻書著論驚上國。 材豪志劇少所有,倏忽變化不可測。 結交必皆天下士,朝廷見人退自斥。 指揮功名力可取,城郭披露曾不惜。 廟堂諸公交口薦,天子亦稱萬人敵。 中道齟齬空歸來,扁州東浮問損益。 登臨姑蘇睨滄海,憤嘆始覺區中窄。 徉狂爛醉遺日月,欲乘長風掛危席。 安期洪厓殊彷佛,蓬萊方壺定可陟。 浩歌秀句凌鬥牛,至今紫氣猶融奕。 若人不應逐物化,吳中好事先巳惑。 邇來安知非形解,世上蜉蝣限畛域。 遺編逸藁尚多有,但恐靈物隨變匿。 君當收拾藏永久,毋以交情死生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曩(nǎng):以往,從前。
  • 齟(jǔ)齬(yǔ):上下牙齒不齊,比喻意見不合。
  • 睨(nì):斜着看。
  • 區中:人世間。
  • 融奕:光彩煥發的樣子。
  • 形解:解脫形體。
  • 畛(zhěn)域:界限,範圍。

翻譯

我聽說蘇侯沒來得及結識,內心讚賞那英雄豪傑世上難得。文章似波瀾起伏氣勢如龍虎,風雲陰晴變幻就在頃刻之間。中間漂泊流落好像是天意,如今雖然暫時困頓應當永遠安適。忽然傳來去世的消息已經如此,知道的和不知道的都一同嘆息。從前躲避到金馬門,進獻書籍發表言論驚動全國。才智豪邁志向遠大很少有人擁有,轉瞬變化難以揣測。結交的必定都是天下的豪傑之士,在朝廷看到人就自行退隱。指揮獲取功名之力本可做到,卻對城池顯現也毫不在意。朝廷中的諸位大臣都開口舉薦,天子也稱讚他爲萬人敵。中途意見不合只能空手歸來,在扁州東行去探究得失。登上姑蘇城斜看滄海,憤恨嘆息才覺得世間狹窄。佯裝癲狂沉醉遺棄歲月,想乘着長風掛起高席。像安期生洪崖這樣相似,蓬萊方壺一定可以登上。豪邁的歌聲傑出的詩句直逼鬥牛,至今那紫氣還光彩煥發。如果這人不應隨着事物變化而死亡,吳中的好事者事先已經困惑。近來怎麼知道不是解脫了形體,世上的蜉蝣是有界限範圍的。遺留下來的作品還有很多,但恐怕靈異之物隨着變化而隱匿。你應當收拾起來長久收藏,不要因爲交情就輕視生死的變換。

賞析

這首詩是對蘇子美的緬懷和稱讚。詩中先極力誇讚蘇子美的雄才大略和傑出才華,其文氣勢不凡,變化無常。他從前曾驚動朝野,但因一些原因流落、不得志。他結交廣泛,能力超羣卻不看重功名。中途遭遇挫折後東歸,有超脫俗世的胸懷和氣概。其詩句之卓越可與鬥牛相比。作者感慨若他不應這麼早去世,如今他的很多作品還留存,提醒要珍視收藏他的作品。整首詩表達了對蘇子美的敬仰、惋惜以及對其作品的重視,情感深沉真摯,通過一系列對蘇子美事蹟與才華的描述,生動地塑造出一位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的人物形象。

劉敞

劉敞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曆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爲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羣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餘因病召還。復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問博洽,長於《春秋》學,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權衡》、《七經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註》。 ► 17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