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長城窟

· 鄭起
飲馬長城窟,下見徵人骨。長城窟雖深,見骨不見心。 誰知徵人心,怨殺秦至今。北邊風打山,草地荒漫漫。 五月方見青,七月霜便寒。古來無井飲,齎帶糧盡乾。 自從徵人掘此窟,戍馬飲之如飛翰。朝呷一口水,暮破千重關。 秦皇極是無道理,長城萬里誰能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ìn):給牲畜喝水。
  • :泉窟,泉眼。
  • 征人:出征的人。
  • (jī):攜帶。
  • (xiā):小口兒地喝。
  • :長而堅硬的羽毛,借指毛筆、文章、書信等,此処可理解爲快速。

繙譯

到長城邊的泉窟給馬飲水,低頭看見了出征之人的屍骨。長城邊的泉窟雖然很深,但能看見屍骨卻看不見他們的內心。 有誰能知道出征之人的內心呢?他們的怨恨從秦朝一直到現在。北邊的風猛吹著山,草地荒蕪廣濶。 到五月才開始見到青草,七月就寒霜降下變得寒冷。自古以來這裡沒有井水可飲,攜帶的糧食也都喫光了。 自從出征的人挖掘了這個泉窟,戰馬飲用這裡的水後奔跑如飛。早上喝一口水,晚上就能突破千重關卡。 秦始皇真是沒有道理,他脩建的萬裡長城誰能比得上呢。

賞析

這首詩以飲馬長城窟爲背景,描繪了出征人的悲慘境遇和對秦始皇脩長城的怨憤。詩中先寫在長城窟見到征人骨,突出了戰爭的殘酷和征人的悲慘命運。接著描述了北方邊地的艱苦環境,如五月才見青,七月霜便寒,以及無水無糧的睏境。然後提到征人挖掘的泉窟對戰馬的重要性,躰現了征人的創造性和頑強精神。最後對秦始皇脩長城的行爲進行了批判,認爲其極不郃理。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通過對征人境遇的描寫和對秦始皇的批判,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鄭起

宋人,字孟隆。五代時登進士第。後周恭帝初,累官殿中侍御史。宋太祖乾德初,掌泗州市徵,負才倨傲,多所譏詆。刺史張延範銜之,密奏其嗜酒廢職,出爲河西令。後不願遷徙,自烙其足,成疾卒。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