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爲武賦
註釋
- 書契(qì):指文字。
- 太素:古代謂最原始的物質。這裏指和平純真的初始狀態。
- 京觀:古代戰爭結束後,勝利者爲炫耀武功,收集敵人屍體,封土而成的高冢。
- 厥:代詞,其。這裏指楚莊王。
- 臨戎:親臨戰陣;從軍。
-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戰爭。
- 翰墨:原指筆和墨,這裏引申爲道德文教。
- 矧(shěn)乎:況且。
- 允中:適中;恰當。
- 詎(jù) :豈,怎。
- 史籀(zhòu): 周宣王時史官,傳說他創造了籀文。史籀之文就是指文字。
- 宥(yòu)刑 :寬緩刑罰。
- 夏楚:古代學校體罰越禮犯規者的兩種教具。
- 筌(quán)蹄:捕物工具。比喻求得事物的手段。
- 後:指君主,帝王。
- 八蠻: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
- 柔邇(ěr):安撫近處的人。
- 去殺勝殘:去掉殘暴,不用嚴刑峻法,而使壞人受到感化。
- 文物:指禮樂制度及典章制度等。
- 弭(mǐ):平息,消滅。
- 廬人 :《周禮》官名,掌製造戈、殳等兵器。
- 六韜 :古代兵書名。
翻譯
文字是上天所設,文明每日都在更新。若要探究「止戈」的意義,就應彰顯「爲武」的仁愛精神。迴歸最純真質樸的狀態,使生靈得以長壽。整肅三軍的意志,想要達到治理的目標進而臻至最完美的治理。研究事理歸納爲多種法則,借鑑古人的智慧來教導今人。
過去,楚莊王輕視晉國。有小臣請求構築京觀(炫耀武功),楚莊王卻宣講道德。他認爲臨陣制敵,勝利並不在於依靠武器干戈。傳於子孫的準則,應該是依靠道德文教。
再說「武」,作戰卻不講究戰陣(崇尚和平),軍隊重在和諧。考究「武」字就能明白它的根源,制止干戈又何必動用干戈。希望把劍戟等兵器改造成農具,賢明之舉就像這樣啊。有人問軍旅之事,卻用禮器之事回答,聖賢的做法真是超凡啊。
況且伏羲畫卦探究精微,倉頡造字恰當適中。能理解其深意而不懈怠,確實對着文字便值得諷誦研究。比如武字下面像破開的山又加了點,從道理上杜絕了乘人之危;上面類似「成」字卻沒有人,的確有號召民衆的意味。認爲動用五種兵器就是「武」的,這並非「武」的本質。把「止」與「戈」兩個字合成「武」,這纔是「武」的精妙之處。應當深入研究其中不用武力的道理,有爲之舉怎比得上無爲之妙啊。從鳥跡文字可得到驗證,人間的情理也能從中窺測。也像頭盔(這裏借指軍事相關的形象)一樣得以明白彰顯,它的意義不會模糊。就像秋天內心高懸憂愁一樣,「武」字的含義大概都能知曉。
因此應該遵循文字的規範,讚美昇平時代的君主。多次有樂舞在宮殿兩階之下表演用以稱讚君主聖明,完備七種美德就稱之爲「武」。這與有威嚴卻不兇猛,寬緩刑罰而不用嚴苛的處罰又有何不同呢?捨棄具體的手段而藏於無形,掌握了事物的本質又何須追逐那些次要的途徑呢?如今我們的君主洞察經文的旨意,深知爲君的難處。不專擅功勞卻能使八方少數民族自然歸服,文字統一而使萬國皆得安定。歷代聖君皆是制敵兇暴,而我們如今則懷念遠方,安撫近處。前代君王征伐有罪之人,而我們則去除殘暴,不用嚴刑峻法就能使壞人受到感化。因此能使禮樂制度煥然一新,妖邪之氣自行消散。不必再關注廬人造的精良兵器,姜太公的兵書也可以擱置了。倘若有士人偶然明白這個道理,嘗試寫賦並呈上,定能得到讚美,就如宣揚聖明的國風一般(後面缺字意思不完整) 。
賞析
這篇賦圍繞「止戈爲武」的主題展開論述,體現了古代文人對於和平、仁愛以及道德教化的推崇。開篇強調文明發展與探究「止戈爲武」之義的重要性,引出主題。
接着以楚莊王的故事爲例,具體闡述「武」不應只注重武器與戰爭結果,更應是通過道德實現和平的觀念。在文字學上對「武」字進行解析,從「止」與「戈」的組合探討「武」的內涵,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哲理深度。
作者回顧歷史上的聖王措施,並與當下君主的治國之道對比,誇讚君主通過道德感化使國家安定、萬國歸服的政績,又上升到應遵循道德文化、讚美昇平的層面,表達對理想統治的嚮往和對當時政治清明的讚美。整體而言,文章邏輯清晰,引經據典,通過多種手法論證「止戈爲武」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文學美感與思想性,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尚文崇德,以和爲貴」的價值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