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官帖
一年復官,不知是自申明,或是有司自檢舉告示下。若須自明,託做一狀子,告詞與公同。芾至今不見衝替文字,不知犯由,狀上只言准告降一官,今已一年。七月十三授告。或聞復官以指揮日為始,則是五月初指揮,告到潤乃七月也。
拼音
序
《復官帖》,據考證當作於崇寧三年(1104)五月。尺寸爲縱27.1釐米,橫49.9釐米,作品文後有米友仁、郭天錫、成親王等人的題跋。《墨緣匯觀》、《壯陶閣書畫錄》等書對此帖均有著錄。凡十三行,共90字。字型大小錯落,字字側欹險峻,左右騰挪,信手揮就,然絕無造作之氣,彷彿西方藝術大師的一幅速寫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賞析
這件作品給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自然灑脫、一氣呵成。初看起來,整幅作品橫不成行,豎不成列,甚至出現了幾處補字的情況,是一件不太完美、不太精到的作品。但正是由於這種不完美和不精到,反而使這件作品更具藝術魅力和感染力。
第一行“一年復官不知是”下筆緩慢,起筆藏鋒,中鋒行筆,結體穩健,筆酣墨飽,充分顯示了米芾的功力。從第二行開始,則有了明顯的變化,起筆不再處處藏鋒,而是或藏或露,行筆不再遲緩,而是加快了速度,增加了草書的成分,而且多有枯筆。這些,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動感,另一方面增加了字的力度,同時,也增加了整幅作品的氣勢。在用墨方面,這件作品也頗值得稱道。燥、潤、酣、枯、濃、淡自然地組合在一起,達到了燥潤相映、濃淡相宜的效果,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和震撼力。
這件作品的章法。古人云:“無法之法,乃爲至法。”用這一標準來評價《復官帖》,是最爲貼切不過的。儘管它橫無行、縱無列,但米芾卻在書寫的變化中實現了整幅作品的和諧統一。這是一種動態中的平衡,是一種矛盾中的和諧。
這件作品的另一個值得讚歎之處是米芾對古人的融會貫通。米芾對於前人如“二王”、顏真卿、李邕等的法帖到了如醉如癡甚至爲了據爲己有而不擇手段的地步。他在傳統上下過很大的工夫,有時臨摹原帖可以毫釐不爽、幾可亂真。
《宋史》上稱他“妙於翰墨,沉着飛翥,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臨移,至亂真,不可辨”。正因爲他功力深厚,在創作過程中就可以如魚得水,左右逢源。米芾並不是一味地摹仿前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功力和對傳統的理解自然流露,從而達到天衣無縫、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集古終能自成家”,米芾的成功給予後人的啓示也就在於此。如果想在書法上有所收穫,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深入傳統、遍臨百家、博採衆長。這樣似乎看起來是比較慢也比較笨的途徑,但實際上,慢往往意味着快,笨也往往意味着巧。“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實踐多少可以說明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