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文殊菩薩請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唯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爲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爲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爲汝說。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拼音
譯文
曼殊室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身體彎下來鞠躬,合掌問訊。文殊菩薩請佛講每一位佛的名號,以及何以能成就其國土世界的故事。請佛講‘如是相類’的佛的名號。每一位佛之所以能成佛得道的大願、本願。每一位佛都發了他本身特殊的大願,以及所以成就了他特殊的功德。文殊菩薩提出,請佛說出‘令諸聞者,消除業障’的方法,希望透過這個方法,使一般真正聽到佛法的人,都能因修持其願力而成就。爲了利樂像法諸有情,說諸佛名號,使衆生得法樂。
這個時候佛讚歎文殊菩薩說:善哉!善哉!好的!好的!你是憐憫衆生,起大悲心腸,而勸我講出一切佛的名號、功德。你不是爲自己而問,你是爲後世衆生着想,爲了救拔這些被業障所纏縛的衆生,爲了利益安樂像法時代轉法輪時的一切衆生,所以提出來問佛的本願,你現在仔細的聽。文殊菩薩聽了佛的話,就回答說:‘唯然,願說,我等樂聞’。是的,請佛現在就說,這是我們最樂意聽的事。
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從此(當時說法的地點毗耶離城)向東方去(印度的東方即是中國)十殑伽沙那麼遙遠的地方,有一佛土世界叫淨琉璃。要經過那麼遠的地方,有一個世界叫淨琉璃。這個世界一片光明,晶瑩剔透,那個佛的名號就叫‘藥師琉璃光如來’。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注釋
十種業障:
一、無慚
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慚愧,也就是儒家講的無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了不起,難得有一下自己覺得臉紅,那個臉紅是慚,還不是愧。
二、無愧
愧是內心對自己所作所爲感到難過,若無這種反省就是無愧。
三、嫉
喜歡吃醋,對他人的好處、學問、道德、成就等等無時無刻不在嫉妒中。嫉妒心不是女人的專利,也不單是大人才有,男、女、大人、小孩都一樣會有嫉妒心。這種業力的纏縛相當牢固,不易轉化。
四、慳
就是吝嗇,不只是錢財的慳吝,還有對法的慳吝,不肯惠施於他人。
五、悔
悔有什麼不好?悔不是懺悔的悔。我們隨時都在後悔,悔什麼呢?哎呀!當時那個機會我買下來就好了,或者那個時候我整了他就好了,類似這樣的悔特別多,凡是對自己有利而沒有得到,便生悔恨心。
六、眠
就是睡覺,一睡覺,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是業障。
七、昏沉
昏沉就是腦子不清楚,迷迷糊糊,昏頭昏腦,一天到晚顛倒。
八、掉舉
掉舉就是散亂,胡思亂想,東想西想,停不下來。
九、嗔忿
心裏悶悶的,想發脾氣,看到誰都不對,看誰都討厭,整天都在怨天尤人,只有自己好,自己對。
十、覆
做錯了事,想辦法掩飾,這種掩飾非常痛苦,經過了多少年,還要去掩蓋它。心裏不光明,不坦蕩,自己在陰暗中,把光明磊落之心蓋住,所以叫覆。
這就是十纏,以上只是簡單的說,詳細講的話,‘百法明門論’所列的五十一種心所有法、心理現象,都是業障。
殑伽沙:即恆河沙。
佛的十個名號:
一、如來
什麼是如來?‘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來就在這裏,佛本來就在你前面,是你自己看不到。
二、應正等覺
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一切有福報的衆生,有因緣得遇佛,經佛現身開示而大徹大悟成正等正覺。
三、明行圓滿
又稱明行足,什麼叫明行圓滿?不是智慧通達、神通具足所能形容,要透明像琉璃一樣,十方三世無所不知,天上人間無所不曉,一切修行,一切法門、邪門歪道、外道、魔道、正道。無所不知,叫明行圓滿。
四、善逝
世間的事過去了,過去的不留痕跡;來了你也不知道它從哪裏來,去了你也不知道它去到哪裏。‘如來’對‘善逝’,是一副很好的對子,來不知其從來,謂之如來;去不知其所去,謂之善逝。
五、世間解
解脫了一切世間,不受世間、出世間任何束縛。
六、無上士
他是至高無上的大王。
七、調御丈夫
他是能夠調伏一切衆生的大丈夫,他更是能調伏自己的大丈夫。
八、天人師
他不只是人中之師,也是天中之師,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天人之師。
九、佛
他是覺者,大徹大悟而又幫助別人開悟的人。
十、薄伽梵
薄伽梵是意譯,英文叫Bhagaran,中譯爲世尊。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啓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
► 156篇诗文
釋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四十一章 · 直心出欲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九章 · 返本會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第十六章 · 舍愛得道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十一品 · 無爲福勝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地藏經 · 稱佛名號品第九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三十一品 · 知見不生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金剛經 · 第二十四品 · 福智無比分 》 —— [ 周 ] 釋迦牟尼
- 《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 》 —— [ 周 ] 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