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父帖

· 吳琚
比總總附書,諒只在下旬可到。途中收十月三日手筆外詩,深以爲慰。示喻已悉,襄州之行,非所憚也,不謂以常式辭免,就降改命。辭難避事,何以自文。不知閱古之意如何。今必柯定論矣。十九日入京西界,文割安託司職事,廿日方得改差。剳子已具辭免且在郢州境上伺 候回降。若省剳更遲數日,則已到襄陽。郢去襄只二百餘里,江陵亦然。歲晚客裏,進退不能,勢須等候月十日方見次第。地 遠往返動是許時,遠宦非便,殆此類也。旅中燈下作此,言不盡意。餘希加愛,不宣。十月廿日,琚上,壽父判寺寺簿賢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吳琚《壽父帖》,紙本行草書,22.5×48.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帖書法行筆自然流暢,結體用筆均習米芾,且頗得神似,正如安岐所言:「初視之以爲米書,見款始知爲雲壑得意書」(《墨緣匯觀》)。帖中所稱「閱古」,應是韓侂冑,侂胄有「閱古堂」。吳琚在《焦山題名帖》中稱其於紹熙三年 (1192)辛亥「解組襄陽」,而此帖是官襄陽任上所作,故當書於淳熙末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近來。
  • 總總:衆多的樣子,這裏指頻繁。
  • :想必,料想。
  • 手筆外詩:親手寫的信及另外的詩作。
  • 示喻:您所告知、說明的事情。
  • (dàn):害怕,畏懼。
  • 常式:常規,通常的方式。
  • 降改命:降職更改任命。
  • 辭難避事:用言辭來推脫困難、逃避事務。
  • 自文:文飾自己,爲自己開脫。
  • 閱古:人名,具體身份需結合更多背景資料確定 。
  • 柯定論:徹底確定的結論。
  • 京西界:京城西部邊界。
  • 文割:此處文意可能較難準確把握,推測「文割安託司職事」大致是公文交割、安排職事 。
  • 改差:更改差事、職務。
  • 剳(dá)子:即札子,官府的公文。
  • (sì)候:等待。
  • 省剳:上級的公文。
  • 次第:頭緒,結果。
  • 許時:多時,很長時間。
  • 加愛:多加保重。
  • 不宣:舊時書信結尾用語,表示言不盡意。

翻譯

近來頻繁地附上書信,想來應該在下旬就能收到。在旅途中收到您十月三日親手寫的信和另外的詩作,我深感欣慰。您所告知說明的事情我已完全知曉。去襄州任職這件事,我並不害怕。沒想到因爲按照常規的方式去辭免,結果就被降職更改了任命。用言辭推脫困難、逃避事務,又怎麼能爲自己開脫呢?不知道閱古心裏是怎麼想的。現在事情想必已經有了定論。我十九日進入京城西部邊界,在安排公文中的事務交接,二十日纔得到改派職務的消息。我已經寫好了公文辭免,並且在郢州境內等待回信。如果上級批覆的公文再晚幾天,我就已經到襄陽了。郢州距離襄陽只有二百多里,距離江陵也是差不多的距離。在這年末的時候身處他鄉作客,進也不行退也不行,看樣子必須等到下月十日纔能有個結果。地方偏遠,往返一來一去動不動就要很長時間,在遠方爲官諸多不便,大概就是這類情況吧。在旅途中,在燈下寫下這些,實在是難以把心裏的話說盡。希望您多加保重,不再一一詳述了。十月二十日,吳琚呈上,致壽父判寺寺簿賢弟。

賞析

這篇《壽父帖》是吳琚寫給他弟弟的一封家書性質的書信。從內容上看,它生動地記錄了當時作者的仕途遭遇以及羈旅困境。作者坦率地講述了自己因辭免襄州之行而遭遇降改命的無奈,盡顯官場的複雜和無奈。同時,對旅途情況,如行程、事務交接和等待任命回覆過程的細緻敘述,真實地展現了其在歲末時分身處異鄉,進退兩難的處境,讓讀者感受到一種飄零孤寂與迷茫的心境。

從語言風格來說,文字平實懇切,質樸自然,沒有刻意的雕琢與渲染,但情感真摯充沛,在直白的敘述中流露着對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對弟弟的牽掛關懷。整封信雖圍繞着官場事務與旅途狀況展開,卻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爲官者的普遍生存狀態與內心世界,具有一定的歷史與文學價值,能讓後人更真切地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吳琚

宋開封人,字居父,一字雲壑。吳益子。嘗從陳傅良問學,范成大、陸游輩引爲師友。孝宗乾道九年,特授添差臨安府通判。累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曾與趙汝愚定策立寧宗。後歷知鄂州、慶元府,位至少師、判建康府兼留守。工書,字畫類米芾。卒諡忠惠。有《雲壑集》。 ► 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