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

· 杜濬
聞道三株樹,崢嶸古至今。 鬆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 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 孤撐休抱恨,苦楝亦成陰。
拼音

賞析

本詩是杜濬在入清後爲浙江四明(今寧波鄞縣的別稱)一位名叫邱至山的隱逸之士所寫的,詩中以古樹喻邱氏,稱美其遺民志節,同時也寄託了自己對邱氏的嚮往之情。 這首詩表面上是一首詠物詩,全用比興見義。首聯謂我曾聽說有三株樹,從古至今,長盛不衰。“三株樹”,清人李調元《雨林詩話》有解釋雲:“鄞(今浙江鄞縣)人邱至山居東皋裏,家有古柏一株,兩鬆夾之,輪困嫋空,蓋南宋六百年物也”。崢嶸,一般用以指山的高峻貌,但這裏的用法,大約與“頭角崢嶸”之類相同,有不同凡響、超常異羣之意。“聞道”二字,不獨寫出了這一柏二鬆爲人傳說、享有盛譽,而且避免了詩的主觀色彩,使其“崢嶸”之態更能令讀者信服,詩的發端亦頗有深義。 三四句是第二句的進一步申說。“鬆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這二句是互文見義,謂此一柏二鬆,都歷史悠久,曾見過秦朝的短命,也曾感受過四百年漢朝的雨露深恩。三株樹原是南宋之物,詩人言其身歷秦、漢,並非出於疏忽,蓋明清之際的遺民之作,以“秦”喻殘暴的清朝,以“漢”喻漢族創建的明室,乃是常事。此二句寫出了松柏的大節,既是對邱至山的褒揚,也體現了詩人深念故國、蔑視新朝之心。 五六句進一步寫古樹的節操,是詩人的直言贊關。“用盡風霜力,難易草木心”。這裏,“風霜力”自是指易代之際清王朝的血腥屠殺,威脅利誘,而“用盡”二字更可深味,見得此風霜乃是人爲的風霜,是有人用了無數氣力、費了百般心思施放出的手段;如此,在風霜的極力摧殘下的“草木心”猶然“難移”,就彌覺珍貴難得了。這二句一揚一抑、古樹的凜然節操躍然可見。“草木心”語出唐張九齡《感遇》詩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因此,這三字中也含有對邱至山堅持隱居生活,不求清王朝功名的讚美之意。 尾聯中的“苦楝”是詩人家中所栽之樹,詩人以此自喻。詩人用頷、頸二聯盛讚三株樹後,到尾聯一轉,指出其‘孤撐”,即孤立地支撐於天地之間,可見如古樹之堅貞、如邱氏之風骨者,天地間實在已太少但下面“休抱恨”三字又是一轉:詩人對三株樹道,君雖然孤撐,但知今不必再爲此孤獨而抱恨了,因爲——“苦楝亦成陰”,楝樹高有丈餘,葉密如槐;現在,我家的楝樹已長大、亭亭如蓋、樹蔭(“陰”通“蔭”)亦如松柏一般寬廣,足可與君爲伴;言下之意,我這個遺民中之後輩,多年來砥礪志節,已可追陪爲邱氏之小友,足慰其寂寞了。這二句一波三折,由人及己,過渡得十分巧妙;句中既言詩人之志,又以苦楝陪襯古樹,不失邱氏前輩老成身份,出語亦極得體。 此詩全用比興,字面上不露痕跡,筆法老到渾成,寫古樹峻潔之志,而措詞亦如刀劈劍削,骨節棱棱,是一首內容與形式相輔相成的佳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杜濬:明末清初詩人。
  • 崢嶸:高峻突出的樣子,形容樹木古老而奇特。
  • 秦歷:秦朝的歷法,這裡代指秦朝。
  • 漢恩:漢朝的恩情,這裡代指漢朝。
  • 苦楝(liàn):一種樹木。

繙譯

聽聞有三株古樹,從古至今高峻奇特。青松知道秦朝的歷史短暫,柏樹感受到漢朝的恩情深厚。用盡了風霜的力量,也難以改變草木的本心。孤獨地支撐著不要抱有遺憾,那苦楝樹也已經綠樹成廕了。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三株古樹的描繪,寄托了詩人的感慨和思考。詩中用“松知秦歷短,柏感漢恩深”表達出古樹見証歷史變遷的滄桑感。“用盡風霜力,難移草木心”則凸顯出古樹堅靭的品質和本性的堅定。最後一句“孤撐休抱恨,苦楝亦成隂”,既有一種對古樹孤獨堅守的感歎,也有對生命延續和自然變化的感慨。整躰意境深沉,以古樹爲象征,抒發了對歷史、自然和生命的躰悟。

杜濬

明末清初湖北黃岡人,原名紹先,字於皇,號茶村,又號西止,晚號半翁。明崇禎十二年鄉試副榜。避亂流轉於南京、揚州,居南京達四十年。少倜儻,欲赫然著奇節,既不得於所試,遂刻意爲詩,以此聞名。著有《變雅堂集》。 ► 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