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悅二首

【其一】 蒲團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 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 【其二】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蒲團:以蒲草編織而成之圓形扁平坐具。又稱圓座。乃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 禪關:禪門,指修禪學道的處所。 在家:佛教專有名詞,與“出家”相對。

《禪悅二首》是清代詩人張問陶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該詩抒發了詩人頓悟禪道的愉悅心情,同時闡述了學禪的明心見性,以及“在家”與“出家”的佛學觀念。

賞析

禪是內心的省悟,不可言說,但禪悅的愉快又總是希望有所渲泄,於是作者就以詩的形式來發表自己的感想。第一首詩講述了坐禪能由定生慧(道心長),淨化塵心,解脫煩惱,聞蓮花香,入佛國境。由於是心印,所以闡述雖禪門宗派林立,但寸心西方仍爲根本的道理。第二首詩則是說明習禪貴有清妙之心,如是,則隱於山林或居於寺廟都是多事。所以“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只要心地充滿慈悲,照徹光明,那麼,在家修行更是本質意義上的“出家”。 第一首詩“蒲團清坐道心長,消受蓮花自在香。”“蒲團”是指用蒲草所編造的一種坐具。“蓮花”是西方極樂淨土中的物象之一,是佛性的象徵。傳說佛祖降生前,皇宮中池塘裏突然盛開了大如車蓋的奇妙蓮花,佛祖修成正果後,坐的座位便被稱爲“蓮花座”。在《觀無量壽經》中也提到凡是投生於西方極樂淨土的人,首先投生在西方淨土的蓮花之中,蓮花依對佛教的信仰程度次第開放,之後就能看到西方諸佛,聆聽佛法。這裏的蓮花不僅是實景描寫,也喻指佛國蓮花。作者清心寡慾,端坐於蒲團之上,置身在清香脫俗的恬淡氛圍中,誠心禮佛,使心靈歸於沉寂,思量佛法的精深與廣大,並享受着參禪悟道帶給自己心靈超凡的愉悅,一切塵世的憂傷煩惱都在蓮花光華中消失殆盡。 “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這是作者禮佛悟道的所得。“八萬四千”形容數目很多,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種習慣語,佛經中常見,並非真有八萬四千。“方寸”就是心。禪宗四祖謂牛頭融禪師雲:“百千妙門,同歸方寸;恆沙功德,總在心源。”(《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雖然參悟佛法擺脫煩惱有衆多法門,而且法法有別,但是終歸要獲得心靈的昇華和解脫,只要悟得此境,方寸的心田即可證得西方極樂。 第二首詩所闡明的理趣同樣是“明心見性”,貴在心性的自得,而非外在的求索。作者認爲只要心靈湛然,意靜思定,關照自身心性的清淨,那麼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持,同樣也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刻意追求清谷幽林,深山寂野。“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與上一首中的“八萬四千門路別,誰知方寸即西方”都重在言心性澄明,其意旨和理趣可謂互相呼應,一脈相承。佛法告訴我們人的本心本性即是我們通向自在、快樂、智慧的大門,心圓滿清淨了,則事事自然遊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壞對錯完全由我們內心來決定。 這兩首詩一首詩主要說學禪的明心見性,一首詩則是強調學禪的“在家”與“出家”,二詩互相呼應,立意深窈。詩中大量運用佛教術語,卻能夠組合自然,深入淺出,可見作者在辭和意上所下的功夫。
張問陶

張問陶

清四川遂寧人,字仲冶,號船山、藥庵退守,又自號蜀山老猿、老船。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檢討,改御史,再改吏部郎中,出知山東萊州府。以忤上官,稱病去職。卒於蘇州。詩稱一代名家,沈鬱空靈,能自出新意。亦工畫。有《船山詩草》。 ► 2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