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詠物詞發展到南宋已進入成熟期,不僅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更重視寫作技巧和形式類。相較北宋詠物詞 ,南宋詠物詞更具有一種幽微細膩的特色,雖然不易看出其寄託所在,但更富有朦朧美。張功甫這首詞就能够將作者內心的情思同作品外化的意象融合無間,使讀者若有所悟又難以名狀。
詞的上片集中刻畫了芭蕉獨特的風姿和品格。起句從芭蕉跟別的花卉草木的對比中寫出它同中有異的特點 。在人們眼光中,「風流」、「多情」、「瀟灑」是許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然而詞人之所以特別欣賞芭蕉,卻是由於它那獨特的清逸絶俗風姿。芭蕉幷不以色彩斑斕 、絢麗多姿的花朵來顯示它的「風流」,它也不在麗日和風中與群芳爭姸,衹有到了煙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時刻,芭蕉,這纔以一身瀟灑的緑衣,顯示出它那特有的風韻和情致,吸引人們觀賞,撩撥人們的情思。一切繁喧熾熱跟芭蕉無緣,它渾身上下透出的是無限清凉。不僅使人想起吳夢窗的名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唐多令》),這樣,我們從芭蕉獨具的瀟灑、清凉,依稀感受到詞人的心靈,現出了一箇風流、多情、而又瀟灑雅潔的文人形象。
下片順著「緑衣長」、「滿身凉」的擬人化的描寫發展,逐漸從外形深入到心靈。詞人觀賞芭蕉風情萬種,情爲之動;芭蕉得遇知音,也動起感情來了。看,那一片片開張伸展的碩大緑葉,就象是在我面前鋪開的文牋,要請我在上面題寫生動的詩句呢!但我又能寫什麽呢?這時,明月已昇到中天,清輝瀉在芭蕉那略披白粉的緑葉上,好象生出了一層薄薄的寒霜,襲來一陣又一陣寒氣。唉,別再倚著闌干癡看了,還是回屋去吧!「莫憑小闌干 ,月明生夜寒」兩句,淡淡地透露出詞人在此情此景下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的感觸。這種感觸是什麽呢?是芭蕉的清高與索句的催迫使他感到自愧弗如、無辭以對?是眼前的清冷促使他想到了趨炎附勢的炎凉世態?還是「以其境過清」(柳河東《小石潭記》),「凛乎其不可久畱」(蘇東坡《後赤壁賦》),而衹得消然離去呢?詞人沒有明白説出,卻畱下了讓讀者充分聯想、回味的餘地,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詩詞中,芭蕉常常同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繫。李易安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餘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添字醜奴兒》)把傷心、愁悶情緒一古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甚至還頗爲怨悱。張鎡這首詞的感情抒發卻相當空靈含蓄 。他的哀愁和悲凉幷沒有直接傾吐,而是在雨絲煙霧裏,在寒夜月色中,朦朧而自然地流露出來。一縷淡淡的哀愁回腸九曲 ,大有欲吐又吞、欲説還休的況味。
張功甫這首詞與唐代錢瑞文《未展芭蕉》詩(冷燭無煙緑惜乾 ,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車風暗拆看。),雖然暗示性有所不及,但在總體意境上更富有象徵意蘊,表達上也越顯得曲折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