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果部·吳茱萸

氣味 辛、溫、有小毒。 主治 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爲度。 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薑一兩、人蔘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睾丸腫硬,陰部溼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一夜後,都取出焙乾,加澤瀉二兩,共研爲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斗丸”。 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爲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胃氣虛冷,口吐酸水。用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乾,加乾薑(炮),等分爲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轉筋入腹。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瀉即愈。 老人多年水泄。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後服下。 赤白痢(脾胃受溼,下痢腹痛,米穀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爲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分別研爲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乾薑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此方名“變通丸”。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爲末。以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老小風疹。用茱萸煎酒塗搽。 癰疽發背。用吳茱萸一升搗爲末,加苦酒調塗布上貼患處。 寒熱怪病(發寒發熱不止,幾天後四肢堅硬如石,敲起來發銅器聲,日漸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發服。 附方 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鬱。近年來臨牀實際上踐,亦用本品治蟯蟲病。臨牀實踐學認爲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拼音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