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我三十年來一直在曾經留下麇鹿蹤的姑蘇一帶,怎麼老了還跑到官場裏受束縛。
我時常夢到雨天去五湖劃小舟,現在卻在秋天離鄉萬里,感嘆衰鬢如蓬。
遠志出了山便成爲小草,神魚失去水便爲沙蟲所困。
我白了頭才博得像東方朔一樣被召,可我並不滿意做他那種以詼諧滑稽博取一笑的角色。
注釋
麋鹿蹤:喻隱居生涯。
“若爲”句:自嘆老來失志出仕爲官,如同入了牢籠。若爲:爲什麼。老去:作者出爲翰林待詔時已五十餘歲,故云。樊籠:喻官場,出自晉陶淵明《歸田園居》:“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五湖”句:謂求歸不得,而歸去之事只在春夢之中。作者《次韻陸子端祠部懷歸二首》有云“夢裏青山不是歸”,又云“秋來南國多歸夢”,可與此相參看。五湖:向來說法不一,這裏應泛指吳越一帶湖泊。扁舟:小船。春夢:春日之夢,喻作者官居翰林的處境。宋趙令疇《侯鯖錄》載,蘇軾謫在昌化,有老婦謂日:“內翰昔日富貴,一場春夢。”此句用典,“五湖”“扁舟”指春秋時范蠡之事,他在滅吳之後,功成身退。乃乘扁舟,入五湖,隱姓埋名,過着悠閒的生活,事見《史記》及《吳越春秋》。
兩鬢蓬:謂鬢髮稀疏,年華暗老。此處用典,“萬里秋風”指晉人張翰之事。他爲官於洛陽,見秋風起,因思家鄉吳中美味,說“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而歸。
“遠志”句:喻說自己本要做隱居終生有高尚之志的人,一出仕就了低賤的小草。《世說新語·排調》載,郝隆譏謝安日:“處則爲遠志,出則爲小草。”遠志,草名,高七、八寸,莖細;小草,中藥名,遠志的苗。
“神魚”句:喻說自己當下爲人所輕的處境。《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沙蟲,水邊草地的小蟲,能入皮膚害人。
“白頭”句:作者正德末方被薦試吏部事,得官甚晚。公車,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或被徵召,皆由公車接待。
“不滿”句:自謂連東方朔的地位也不如。東方朔曾數言政治得失,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序
《感懷》是明代文學家文徵明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前四句描寫前半生浪跡江湖的自由生活和爲名爵所累的矛盾;後四句寫做官後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詩本憤世,但作者從自責出仕切入,謙和溫婉,用典貼切,如同己出。
賞析
“三十年來麋鑾鹿蹤”一句概括了文徵明前半生浪跡江湖的生活。蘇軾貶黃州作《赤壁賦》雲:“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這種生活雖不富貴,但有淡泊自甘,閒適自在之樂。“若爲老去人樊籠”一句則表現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經應試得官職,這並不是一廂情願的強加,說明詩人人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像是背道而馳似的。顯然,待詔翰林的文徵明,這時已是悔恨代替瞭如意。覺得“老去人樊籠”,是辦了一件錯事,弄得前功盡棄。
“五湖春夢扁舟雨,萬里秋風兩鬢蓬。”二句以景語承上句抒慨,其間融入了范蠡額張翰的故事。一正用,一反用,詩人本來夢想如范蠡一樣瀟灑度日,卻爲名爵所羈,落得秋風萬里,兩鬢蕭瑟。可見這一聯全是虛擬之景。
“遠志出山成小草,神魚失水困沙蟲。”二句繼續寫悔恨的心情和不稱意的處境,是全詩警策所在。“遠志”名義頗寓豪情,而其實只是一種“小草”,本無在山出山的區別。詩人用《世說新語》郝隆的名言巧妙地將此物名實分屬,寫作“遠志出山成小草”。就綜合了“桔生淮南則爲桔,生於淮北則爲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佳人》),這兩種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個人的名節受到很大虧損。“神魚失水困沙蟲”,與俗語“龍遊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同義。在庸俗勢力的包圍下,高尚沒有用武之地。這兩句既有對上層社會的厭惡,也有對個人失策的反省。當然是有感而發的,可見文徵明待詔翰林的處境,比李白待詔翰林時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頭博得公車召,不滿東方一笑中。”東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在朝廷其實也不順心,只能自稱避世金馬門,多以詼諧調笑自遣。而詩人以白首待詔,似又不能如東方自尋開心,故末句云云。
讀竟全篇,可見文徵明在應試求職之前,曾對步人仕途有過良好的願望,是抱着試一試的機會主義態度。殊不知官場比他所想要複雜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這時已有進退失據之感。正是這種矛盾尷尬的狀況,使他寫成這篇言志感懷之作。詩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與境會,故信手拈來,皆成妙諦。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
文徵明的其他作品
- 《 閏正月十一日遊玄妙觀歴諸道院晩登露臺乘月而歸次第得詩七首 其一 》 —— [ 明 ] 文徵明
- 《 晩意 》 —— [ 明 ] 文徵明
- 《 追和倪元鎭先生江南春 》 —— [ 明 ] 文徵明
- 《 送錢元抑南歸口號十首 其五 》 —— [ 明 ] 文徵明
- 《 陪蒲澗諸公遊石湖 》 —— [ 明 ] 文徵明
- 《 王履吉示余春日即事之作久而未復三月望後汎舟出西郭借韻贈答 》 —— [ 明 ] 文徵明
- 《 留城道中有張良祠 》 —— [ 明 ] 文徵明
- 《 齋前小山穢翳乆矣家兄召工治之剪薙一新殊覺秀爽晩晴獨坐誦王臨川掃石出古色洗松納空光之句因以為韻賦小詩十首 其三 》 —— [ 明 ] 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