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草部·甘草

釋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靈通、國老。 氣味 (根)甘、平、無毒。 主治 傷寒咽痛(少陰症)。用甘草二兩,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二兩、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每服五錢,水煎服。 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兩、炮乾薑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乾薑湯”。 肺痿久嗽(惡寒發燒,骨節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兩,研細。每日取一錢,童便三合調下。 小兒熱嗽。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後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後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 小兒撮口風。用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點兒口中。 嬰兒慢肝風(目澀、畏光、腫閉,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灸過,研細。以米汁調少許灌下。 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歲兒一天服盡。 小兒乾瘦。用甘草三兩,灸焦,研細,和蜜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長,灸後劈破,以淡漿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腫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險)。用甘草煎成濃湯,熱嗽,隨時吐出涎汁。 口瘡。用甘草二寸、白礬一塊(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細嚼,汁嚥下。 背疽。用甘草三兩,搗碎,加大麥粉九兩,共研細。滴入好醋少許和開水不許,做成餅子,熱敷疽上。冷了再換。未成膿者可內消,已成膿者早熟破。體虛的人可加服黃芪粥。又方:甘草一兩,微灸,搗碎,浸入一升水中,經過一夜,攪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飲甘草水。 各種癰疽。用甘劃三兩,微灸,切細,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覆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國老膏”。消腫去毒,功效顯著。 初起乳癰。用灸甘草二錢,新汲水煎服。外咂乳頭,免致阻塞。 痘瘡。用灸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 陰部垂癰(生於肛門前後,初發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漸紅腫如桃子。成膿破口,便難治好)。用甘劃一兩、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盡爲度。劈開檢視,甘草中心已有水潤即可。取出細銼,再放入兩碗酒中煎成一碗。溫服。兩劑之後,病熱好轉,但須經二十天,腫痛纔會消盡。 陰部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 凍瘡發裂。先用甘草湯洗過,然後用黃連、黃、黃芩,共研爲末,加水銀粉、麻油調敷。 湯火傷。用甘草煎蜜塗搽。
拼音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 8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