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

雨腳天東來,驚鳥煙中起。 須臾四山合,萬象空濛裏。 孤行念遠村,見樹聯自喜。 浪遊豈無因,遇山則知止。 棱棱雲外峯,與我心終始。 日暮宿田家,田歌正清美。 何以途路心,歷亂如流水。 始疑車馬上,未必見君子。 行當弄輕舟,隨風問蘭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 雨腳 **: 指像線一樣接連不斷的雨。
  • ** 須臾 **(xū yú): 一會兒,片刻之間。
  • ** 四山合 **: 四周的山巒彷彿合圍起來 。
  • ** 萬象 **: 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這裏指周圍一切景色 。
  • ** 空濛 **: 細雨迷茫的樣子,形容景色模糊。
  • ** 浪遊 **: 無目的、四處漂泊的遊玩。
  • ** 棱棱 ** (léng léng ):形容山峯挺秀、突兀。
  • ** 歷亂 **:雜亂無章,思緒煩亂的樣子。
  • ** 行當 **(xíng dāng): 將要。
  • ** 蘭芷 **: 蘭草與白芷。皆香草名,常比喻美好品德。

翻譯

雨從東邊的天際如線般傾瀉而來,受驚的鳥兒從煙霧繚繞之處驚飛而起。片刻之間,四周的山巒合圍起來,周圍的一切景色都籠罩在細雨迷茫之中。我獨自乘船前行,心中惦念着遠處的村莊,看到遠處的樹木便自行歡喜起來。四處漂泊遊蕩並非沒有緣故,只是遇到心儀的山巒便想要停歇。那高高挺立在雲外的秀峯啊,始終與我的心意相契合 。傍晚時分,我在一戶農家借宿,此時傳來清新美妙的田家歌謠。可爲什麼一路上我的心思雜亂如同流水一般呢?開始我懷疑在追逐名利的塵世之中,未必能遇到品德高尚的君子。我將要划着小船,順應着微風去向那生長着蘭草白芷的地方探尋 。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舟行途中的所見、所感與所想。開篇「雨腳天東來,驚鳥煙中起」,通過描寫雨幕從東邊鋪展而來、鳥兒在煙靄中驚飛的場景,營造出一種動態且略帶惶惑的氛圍,給人以畫面感。「須臾四山合,萬象空濛裏」進一步寫出了天地間景色在短時間內的變化,四面山巒合圍,萬物都陷入一片空濛之中,朦朧的意境也傳遞出詩人內心的迷茫與寧靜交織的複雜思緒。

詩中「孤行念遠村,見樹聯自喜」描繪了詩人在旅途孤寂中的自我情緒起伏,對遠方村莊的念想和見到樹木時莫名的歡喜,展現出一種對安寧生活的嚮往和在孤獨中努力自我慰藉的心理。「浪遊豈無因,遇山則知止」表明詩人雖四處漂泊,但有自己的心境與追求,遇到心儀之景就會停下腳步,體現出隨性自在又有所堅守的品格 。「棱棱雲外峯,與我心終始」則直接點明自己內心與那雲端之外挺拔山峯的契合,借物抒情,高山象徵着詩人所追求的高潔品質。

「日暮宿田家,田歌正清美」描繪傍晚借宿農家時聽到清新動聽田歌的畫面,充滿了質樸的生活氣息。然而詩人並未停留在單純的美好描繪上,隨後「何以途路心,歷亂如流水」筆鋒一轉,開始思考自己一路以來內心爲何像流水般煩亂,對追求與放棄進行反思 。「始疑車馬上,未必見君子」則表達了對世俗名利場中能否遇到高尚之人的懷疑,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現實中人們追逐名利而丟失本心的現象。最後「行當弄輕舟,隨風問蘭芷」以虛寫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志向,要駕輕舟,追隨清風去探尋象徵美好品質的蘭芷,表達出一種脫俗、出世的追求。整首詩情景交融,用詞精簡卻表意豐富,於自然景色描繪中滲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與高潔的志趣。

許必勝

許必勝,字希文,金壇(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官終知無爲軍巢縣。按:《七十二峯足徵集》卷三作字克之,馬跡山人,仕至顯謨閣待制,忤時歸裏。《至順鎮江志》卷一八有傳。今錄詩十七首。 ► 17篇诗文

許必勝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