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慈恩絕頂有感

爲學平生不究源,未妨絕頂上慈恩。 塔高俯視羣山小,江闊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難腳力,誰於高處領天根。 須信平生爲基址,基址牢時德業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慈恩:指慈恩寺,著名佛教寺院,內有大雁塔 。
  • 究源:探究根源。
  • 絕頂:山的最高峯,這裏指慈恩寺所在高處 。
  • 江闊:江面寬闊。
  • 中登:中途攀登 。
  • 天根:星名,也可理解爲自然的根源、宇宙的根本,這裏可引申爲高處獨特的感悟或對天地根本道理的領會。
  • 德業:道德和事業。

翻譯

一生做學問如果不深入探究根源,倒也不妨礙登上慈恩寺的最高處。站在高高的塔上向下俯瞰,會覺得羣山都矮小了;江面如此寬闊,完全能容納巨浪翻騰喧囂。人們攀登到中途的時候常常覺得腳力不支,可又有誰能在這高處領悟到自然的根本道理呢?要相信,平日裏的積累就是基礎,基礎牢固了,道德修養和事業成就纔會受到尊崇。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登上慈恩寺絕頂的所見所感,蘊含着深刻的哲理與人生感悟。前兩聯中,詩人先以 「爲學不究源」 轉折引入登上慈恩絕頂一事,接着描寫站在高塔上看到羣山渺小、江面壯闊能容巨浪的景象,既有宏大壯麗的視覺呈現,也有對廣闊天地的一種震撼與感慨。頷聯 「塔高俯視羣山小,江闊能容巨浪喧」 動靜結合,以實寫的景物,對仗工整又形象生動。頸聯則從自身攀登的體驗發出感慨,指出人們在中途攀登時往往體力難支,又以疑問 「誰於高處領天根」 引發對於人生高度以及對高深道理領悟的思考。尾聯 「須信平生爲基址,基址牢時德業尊」 則是全詩點睛之筆,點明主旨,從登山聯想到人生,強調平日積累和築牢根基對於道德修養和事業成功的重要性。整首詩將登山與爲學、爲人緊密聯繫,意境高遠且富有諄諄教誨的深意,讓人既能感受到高處景色的壯美,又能從中領悟到人生的哲理。

許月卿

宋徽州婺源人,字太空,後改字宋士,號泉田子,人稱山屋先生。理宗淳祐四年進士。授濠州司戶參軍。曆本州及臨安府學教授,屢疏斥丁大全等奸邪,出幹辦江西提舉常平事。賈似道當政,召試館職,以言不合罷歸,遂閉門著書。宋亡,深居不出。謝枋得甚爲推崇。有《先天集》、《百官箴》等。 ► 2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