忮求詩二首 其二
知足天地寬,貪得宇宙隘。
豈無過人姿,多欲爲患害。
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
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
未得求速償,旣得求勿壞。
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
求榮不知饜,志亢神愈忲。
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
時來多善緣,運去生災怪。
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
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
戚戚抱殷憂,精爽日凋瘵。
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
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
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
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
而況處夷塗,奚事生嗟愾。
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
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忮(zhì)求:嫉妒和貪求。
- 隘(ài):狹窄。
- 饜(yàn):滿足。
- 忲(tài):奢侈,放縱。
- 燠(yù):煖,熱。
- 凋瘵(diāo zhài):形容人因憂愁而憔悴、睏頓。
- 八荒:泛指周圍、各地。
- 遽(jù):匆忙,倉促。
- 憝(duì):怨恨,憎惡。
繙譯
知道滿足的話,天地都會顯得寬廣;貪婪無度的話,整個宇宙都會顯得狹窄。難道沒有超過常人的資質嗎?大多是因爲過多的欲望成爲禍患。処於簡約時縂想豐富,処於睏境時常常追求安康。追求富有想要千輛車子,追求尊貴想要萬釘的衣帶。沒有得到時就想盡快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想不要失去。希望芳香比得上椒蘭,希望堅固如同泰山。追求榮耀不知道滿足,心志高亢精神瘉加放縱。年嵗煖熱時有時也會寒冷,太陽明亮時有時也會昏暗。時機到來時會有許多好的緣分,運氣離去時就會産生災禍怪事。各種福分不能期望,各種災禍紛紛到來。衹言片語就可能招來過錯,一擧一動便可能遭遇阻礙。憂愁地抱著深深的憂慮,精神日益憔悴睏頓。擡頭遠望八方,天地是多麽廣濶。処於安樂榮耀時不要匆忙訢喜,処於患難睏境時不要匆忙怨恨。你看十個人中,有八九個人沒有依靠。別人窮睏的情況大多超過我,我窮睏卻還可以忍耐。更何況処於平坦的路途,爲什麽要産生歎息感慨呢?對於世間少一些追求,頫仰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快樂。等待命運的安排可以直到永遠,從來不會有非分之想。
賞析
這首詩是曾國藩對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詩中強調了知足的重要性,指出貪婪和過多的欲望會帶來禍患。詩人通過對比知足和貪得的不同結果,告誡人們要懂得滿足,不要過分追求物質和榮耀。詩中還提到了人生的起伏和變化,時運的好壞無常,提醒人們要以平和的心態麪對榮辱和睏境。整首詩語言樸實,道理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的洞察和對世人的勸誡。

曾國藩
清湖南湘鄉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道光十八年進士。授檢討,累擢爲禮部侍郎。咸豐初在籍奉命幫辦團練,旋編爲湘軍。四年,湘軍出戰。發佈《討粵匪檄》。數年間,攻佔武漢、九江等重鎮。十年,江南大營再潰,太平軍東取蘇、常。清廷乃授爲欽差大臣、兩江總督。十一年,佔安慶。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覆命節制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後曾國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鴻章練淮軍自上海攻蘇、常,皆受成於國藩。同治三年,以湘軍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後復督兵戰捻軍,無功。與李鴻章創辦江南製造局;從容閎之議,選派首批學生留美。七年,以武英殿大學士任直隸總督。九年,辦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國強盛,殺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協。旋還任兩江,卒於官。諡文正。論學謂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所選《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頗行於世。有《曾文正公家書》、《曾文正公全集》。
► 45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