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漠漠:寂靜無聲的樣子。
- 颯颯(sà):形容風吹動樹木等的聲音。
- 疇:田地。
- 屈曲:彎曲。
- 杵(chǔ):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 刈(yì):割(草或穀類)。
翻譯
大雁在天空中無聲飛過,梧桐樹已到秋天,風露沙沙作響吹過那片生平的田地。芭蕉葉已變黃夜裏的氣息有些溼潤,老舊的牆壁彎曲着有蝸牛在上面爬行。樹林外炊煙暗暗縈繞着青樹,牆頭上清涼的月光驚到了搗衣的木棒。柴門處犬吠聲和人說話聲很多,割完莊稼回來時碧色的天空已到黃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日鄉村的靜謐圖景。詩中通過「雁雲漠漠」「風露颯颯」等詞語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蕭瑟的氛圍。對梧桐樹、芭蕉葉、老壁、蝸牛等景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生動地展現了鄉村景色的特點。「林外炊煙」「牆頭涼月」等畫面充滿了生活氣息,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結尾處的「柴門犬吠人語多」更是增添了鄉村的熱鬧之感,而「刈熟歸來碧天暮」則暗示着一天勞作的結束和時光的流逝,整個畫面寧靜而祥和,充滿了田園生活的質樸之美。
艾性夫
艾性夫(《四庫全書》據《江西通志》作艾性,並謂疑傳刻脫一夫字),字天謂,撫州(今屬江西)人。宋末曾應科舉,曾否入仕不詳。以能詩與叔可(無可)、憲可(元德)並稱“撫州三艾”。宋亡,浪遊各地,與遺民耆老多有結交,斥仕元者爲“獸心猶辦死報主,人面卻甘生事仇”(《義馬冢》),挽謝枋得詩稱“千古六經俱掃地,獨公一柱肯擎天”。據明曹安《讕言長語》謂於成化五年在元江見一詩集,署江浙道提舉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諸集中《留城寄曠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歲相期作深隱,至今頭白未能閒”,當指出仕事。有《剩語》及《孤山晚稿》,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剩語》二卷。 艾性夫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酌校《詩淵》所錄詩。新輯集外詩編爲第三卷。
► 3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