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云送兒女至昭亭見寄
註釋
- 次韻:照別人詩的原韻,依次作詩酬和。
- 巖巖:高聳的樣子。
- 度歲:過年 。
- 一再:一次又一次。
- 砥(dǐ)平:像磨刀石一樣平坦。砥,磨刀石。
- 風物:風景和事物。
- 歲時:一年中的時令時節。
- 胡爲:爲何,爲什麼。
- 涕泗橫:眼淚和鼻涕滿臉亂淌,形容極度悲傷。涕泗,眼淚和鼻涕。
- 出身:指當官。
- 備王官:擔任官職。
- 頹:敗壞,使……衰敗 。
- 聖皇:指皇帝。
- 庶獄:各種案件。
- 小大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一定按照實情(處理)。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哀矜(jīn):憐憫,同情。
- 閩陬(zōu):福建偏遠地區。陬,角落。
- 營營:忙忙碌碌。
- 菽(shū)水:豆和水,指最平凡的飲食,常比喻貧寒的生活。
- 青紫:本指古時公卿服飾,借指高官顯爵 。
- 假節:拿到符節,代表皇帝行使權力。
- 專城:主宰一城,指任州牧、太守等地方長官。
- 安仁:西晉文學家潘岳,字安仁,曾作《閒居賦》。
- 板輿:古代一種用人擡的代步工具,多爲老人乘坐,這裏代指老人 。
- 森:衆多。
- 空書:只通過書信。
- 負郭:靠近城郭。
- 邊塵:邊境的戰爭煙塵,指戰爭。
- 幽並(bīng):幽州和幷州,古代北方邊塞地區。
- 躡(niè):踩,踏,這裏有追蹤、到達的意思。
- 冒頓(mò dú):匈奴單于名,這裏代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
- 端謀:這裏表示最終的打算。
- 渭南:地名 。
- 老:多次,頻繁。
- 承明:漢代承明殿,這裏代指朝廷。
- 當饋嘆:吃飯時爲之嘆息,形容關注國事 ,出自《漢書·張良傳》「陛下舉而屬之,而曰『此天下之賢將也』,臣恐陛下之飯不暇食也」。
- 廊廟:指朝廷。
- 資:依靠,憑藉。
- 扶傾:扶持危局,使即將倒下的局面恢復穩定。
- 寒蟬喑(yīn):寒天的蟬不再鳴叫,比喻不敢說話。喑,啞。
- 威鳳:瑞鳥,比喻有卓越才能的人。
翻譯
高聳的昭亭山啊,每年我總有一兩次前往。 我的親人就住在山腳下,通往那裏的路平坦得如同磨刀石一樣。 那裏的風景和應時的景物一年到頭都十分美好,哪裏還管它是楚地還是荊地的風光。 可是我爲什麼就不能前往呢?這讓我悲傷得眼淚和鼻涕滿臉都是。 我出來做官擔任官職,怎敢讓家族的名聲衰敗。 聖明的皇上明察各種案件,大大小小的案子一定都會依據實情公正處理。 要懷着憐憫同情之心處理案件,而且不要認爲是自己的功績而欣喜,儘量讓死刑犯能有存活的機會。 回想起過去住在福建的偏遠角落,和年幼的孩子一起忙忙碌碌。 生活貧寒,只想着靠着讀一部經書讓孩子能獲取高官顯爵。 幸運的是兄弟們也出息了,有的拿着符節擔任重要官職,掌管一方。 只是我們別離卻頻繁發生,迎來送往讓僕人們都很辛苦。 就像潘岳寫《閒居賦》,比起西征忙碌,悠閒的生活更加令人嚮往。 要是能每天陪着老人歡樂度日,孩子們又都圍繞在庭院之中該多好。 哪裏像如今被山嶽分隔,只能通過書信詢問彼此是否安康。 有那靠近城郭的薄田可以耕種,不歸家又會是誰的命令阻礙呢? 壯士一心想着收復中原,邊境的戰火已經籠罩了幽並等地。 我曾打算追蹤並進駐那北方少數民族的地盤,可最終的想法還是去渭南辛勤耕種。 可一介書生還能做什麼?頻繁出入朝廷。 應當知道關心國事而嘆息,國家的朝廷需要有人來扶持危局。 怎麼能像寒蟬一樣不敢言語呢,我寧願做一隻能發出聲音的威嚴鳳凰。
賞析
這首詩情感複雜真摯,兼具對生活的感懷、對親情的眷戀與對國事的關注等多重主題。開篇描繪昭亭山景色以及與親人近在咫尺卻不得前往的遺憾悲傷,流露出濃厚的思鄉念親之情。接着講述爲官經歷,表明公正辦案理念,體現出作者的政治操守。談及家庭生活變遷,從貧寒求仕到兄弟各自有所成就卻聚少離多,感慨人生無常。詩中借用典故,如「安仁賦閒居」表達對安寧閒適生活的嚮往。對國家局勢作者同樣憂心,「壯士志中原,邊塵暗幽並」展現邊疆戰事緊張,自己雖爲書生,也願如威鳳般發聲,貢獻力量,凸顯其愛國情懷以及以天下爲己任的擔當精神。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敘事、抒情與議論巧妙結合,展現出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與鮮明的人格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