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烏歌

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請君爲我焚卻“離騷賦,”我亦爲君劈碎“太極圖。” 朅來相就飲斗酒,聽我仰天歌烏烏。深衣大帶講唐虞,不如長纓系單于。 吮豪搦管賦子虛,不如快鞭躍的盧。君不見前年賊兵破巴渝,今年賊兵屠成都。 風塵澒洞兮豺虎塞途,殺人如麻兮流血成湖。眉山書院嘶哨馬,浣花草堂巢妖狐。 何人笞中行,何人縛可汗。何人丸泥封函谷,何人三箭定天山。 大冠若箕兮高劍拄頤,朝談回軻兮夕講濂伊。綬若若兮印累累,九州博大兮君今何之。 有金須碎作僕姑,有鐵須鑄作蒺藜。我當贈君以湛盧青萍之劍,君當報我以太乙白鵲之旗。 好殺賊奴取金印,何用區區章句爲。死諸葛兮能走仲達,非孔子兮孰卻萊夷。 噫,歌烏烏兮使我心不怡。莫讀書,成書癡。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惠施五車惠施: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五車:形容其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成語「學富五車」即源於此。意思是惠施學問極大,他的藏書可以裝滿五輛馬車。
  • 「離騷賦」:屈原所作的《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這裏指代經典文學作品。
  • 「太極圖」:是一種表示宇宙萬物根源及變化規律的圖案,常與理學相關,這裏象徵着傳統的學術經典。
  • 朅(qiè)來:一來;歸來。這裏指「來」的意思。
  • 搦(nuò)管:握筆。
  • 子虛:司馬相如所作《子虛賦》,這裏以「賦子虛」表示舞文弄墨、寫文章。
  • 的盧:三國時期劉備的坐騎,奔跑速度極快,這裏代表良馬。
  • 澒(hòng)洞:瀰漫無際。
  • 笞(chī)中行:笞,用鞭、杖或竹板打。中行,指中行說,是一個漢朝降匈奴的人,這裏表示懲罰那些背叛國家、賣國求榮之人。
  • 丸泥封函谷:用少數兵力就可以把守險要的關口。典出《東觀漢記·隗囂傳》,王元說「元請以一丸泥爲大王東封函谷關」。
  • 三箭定天山:指薛仁貴出征天山時,三箭射死三個突厥將領,使突厥大軍聞風喪膽,最終勝利的典故。形容將領英勇善戰,戰功卓著。
  • 大冠若箕:形容帽子極大,如簸箕一般。
  • 高劍拄頤:高高佩劍,劍柄可以觸及臉頰。形容服飾華麗、威嚴的打扮。
  • 回軻:顏回和孟軻,分別爲孔子和孟子的得意弟子,這裏代表古代儒家聖賢。
  • 濂伊:北宋理學的兩個重要代表人物周敦頤和程頤 ,周敦頤曾在濂溪講學,世稱濂溪先生;程頤世稱伊川先生。
  • 綬(shòu)若若:綬,系印環的絲帶。若若,形容綬帶長長的樣子。
  • 印累累:形容印章很多。指身居高官,獲得很多印信。
  • 僕姑:一種箭的名稱。
  • 蒺藜(jí lí):一種帶刺的植物,這裏指打仗用的鐵蒺藜,形狀像蒺藜,用來阻礙敵軍行動。
  • 湛盧(zhàn lú)青萍:都是古代著名寶劍之名。
  • 太乙白鵲之旗:古代象徵祥瑞、有特殊寓意的旗幟。
  • 萊夷:古代對東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裏指在外交或軍事上能抵禦外敵的力量 。

翻譯

別讀書啦,別讀書啦,像惠施那樣學富五車又能怎樣呢。請您爲我燒掉《離騷賦》,我也爲您把那「太極圖」劈碎。 來呀,一起痛飲幾大斗酒,聽我仰天大唱烏烏歌。整日穿着儒生長袍大帶講述唐堯虞舜之道,不如手持長繩去將敵酋單于捆綁。 整日握筆寫那些華而不實的文章,不如騎上快馬像的盧一樣在戰場上馳騁。您難道沒看到前些年敵軍攻破巴渝,今年又在成都大肆屠殺。 戰亂的風塵漫天蔽野,豺狼虎豹般的敵人塞滿了道路,殺人多得如同亂麻,流的血匯聚成湖。眉山書院中戰馬嘶鳴,浣花草堂都成了妖狐的巢穴。 誰能去懲罰那些賣國求榮之人,誰能捆綁住敵國首領。誰能憑藉少數兵力守住函谷關,誰能像薛仁貴一樣三箭平定天山。 那些官員們頭戴像簸箕一樣大的官帽,高高佩劍劍柄能碰到臉頰,早晨談論顏回、孟軻,晚上講周敦頤、程頤。腰帶長長的,身上的官印一串又一串,可是九州大地如此廣闊,你們如今又有何作爲呢。 有金子就應當把它鑄成千百支箭,有鐵就應當鑄造成戰場上用的蒺藜。我要贈給您湛盧、青萍這樣的寶劍,您應當回贈我太乙白鵲那樣的軍旗。 狠狠去殺滅敵寇獲取那高貴的金印,還何必去拘泥於那些小小的文章經句。死了的諸葛亮尚且能嚇退司馬懿,不是孔子的話,誰又能擊退萊夷之類的外敵。 唉,唱這烏烏歌讓我心裏實在不痛快。別再讀書了,別讀成書呆子啊。

賞析

這首詩由南宋詩人樂雷發所寫,詩歌情感激越,言辭犀利,主旨鮮明。開篇便大聲疾呼「莫讀書」,以惠施爲例否定了一味追求學識的傳統觀念,又要焚「離騷賦」、碎「太極圖」,看似偏激,實則是對當時空疏迂腐學風的強烈批判。詩中強烈表達出對文人空談誤國的不滿,認爲與其高談闊論先王之道、聖賢之學,不如奔赴戰場保家衛國,以長纓系單于、快鞭躍的盧的英勇事蹟爲念。

詩人筆鋒轉到現實,痛陳當年敵軍肆虐、百姓生靈塗炭的慘狀,如「賊兵破巴渝」「賊兵屠成都」 以及「風塵澒洞」「殺人如麻」「流血成湖」等描寫,觸目驚心,表達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緊接着通過接連不斷地發問 「何人笞中行,何人縛可汗……」 發出對戰亂中英雄挺身而出、救國安民的強烈呼喚 。

詩中對當時那些身居高位卻無所作爲的官員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大冠若箕,高劍拄頤」的華麗服飾與「朝談回軻,夕講濂伊」的空談形成鮮明對比,儘管「綬若若,印累累 」卻毫無實際功績,強烈表達出對朝廷腐朽無能的憤慨。 最後詩人抒發慷慨之志,倡導棄文尚武,用金鑄箭、鐵鑄蒺藜、劍贈友人、旗以回報,表達出殺敵報國的決心,渴望重現古人的英雄氣概。末尾「噫,歌烏烏兮使我心不怡。莫讀書,成書癡」又重回開篇感慨,情緒激昂又無奈,全詩情感充沛,充滿對國家危亡的憂慮和對人生價值的全新思考,於憤懣中見豪邁,於批評中彰顯擔當,是南宋末年動盪社會的一個聲音寫照 ,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思想內涵。

樂雷發

宋道州寧遠人,字聲遠。少穎敏,長於詩賦,累舉不第。門人姚勉登科,以讓第疏上。寶祐元年,理宗親召試對,特賜及第。後因數議時政不用,歸隱雪磯,號雪磯先生。有《雪磯叢稿》。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