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雪蓬姚使君

湘鱗六六寄相思,疏柳新蟬想別時。 今夜各聽三楚雁,秋風又老一年詩。 梅花且補離騷闕,薏苡應爲史筆知。 剪竹疑峯新制笛,待衝霜月訪桓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湘鱗六六湘鱗(xiāng lín),代指書信,傳說魚可傳書 ;六六,三十六,指多封書信。
  • 新蟬:剛出現的蟬,常象徵時節變換。
  • 三楚:古地域名,此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 離騷闕(quē),空缺之處。《離騷》是屈原的作品,這裏說用梅花彌補《離騷》中的欠缺,暗示梅花有高潔品質。
  • 薏苡(yì yǐ):植物名。「薏苡應爲史筆知」用馬援因薏苡蒙冤典故,表達不應被無端誤解。
  • 桓伊:東晉時音樂家,善吹笛。

翻譯

我寄出一封又一封飽含相思之情的信件,在疏落的柳枝和初鳴的蟬聲裏,不禁想起我們分別的時刻。在這同一個夜晚,你我在三楚大地各自聽着大雁鳴叫,秋風又吹起,一年的時光悄然流逝,連寫下的詩篇都似乎帶着歲月的滄桑。那高潔的梅花,足以彌補《離騷》中未提及的品格;而那薏苡的遭遇啊,應當被史官如實公正地記錄。我修剪竹子製成新的笛子,好似山峯一般,等到霜華滿月的夜晚,就去拜訪如桓伊般懂得欣賞音樂的你。

賞析

這首詩開篇就通過「湘鱗六六寄相思」直抒對友人姚使君的相思之情,並借「疏柳新蟬」描繪出離別時的場景,營造出一種惆悵的氛圍。頷聯「今夜各聽三楚雁,秋風又老一年詩」,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寫出兩人雖身處異地,共同傾聽大雁鳴叫,感嘆歲月匆匆,時光流逝在詩作之中,有一種深沉的感慨。頸聯「梅花且補離騷闕,薏苡應爲史筆知」用典,梅花象徵高潔品質,意在表明友人應具備如梅花般的品德;提及薏苡,則暗示友人或許遭遇了類似無端被誤解的狀況,希望能得到公正對待。尾聯「剪竹疑峯新制笛,待衝霜月訪桓伊」想象自己製作新笛,在霜月之夜拜訪友人,充滿浪漫色彩,表達詩人渴望與友人重逢相聚,共享美好時光,體現二人深厚的友情。整首詩融情於景,用典巧妙,情感真摯細膩又富有韻味 。

樂雷發

宋道州寧遠人,字聲遠。少穎敏,長於詩賦,累舉不第。門人姚勉登科,以讓第疏上。寶祐元年,理宗親召試對,特賜及第。後因數議時政不用,歸隱雪磯,號雪磯先生。有《雪磯叢稿》。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