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一日韓子華以靖節斜川詩見招遊李園既歸遂苦風雨三日不能出窮坐一室家人輩倒殘壺得酒
註釋
- 老大:年老。
- 諠譁(xuān huá):喧譁,吵鬧。
- 堆豗(tuī huī):形容久坐無聊、意志消沉的樣子 。
- 飣餖(dìng dòu):將食品堆疊在盤中,作陳設用,這裏指擺放。
- 髻丫(jì yā):指女子雙髻的形狀如同丫枝,形容少女的髮型。
- 嘔啞(ōu yā):形容聲音嘈雜。
- 清潁(qīng yǐng):清澈的潁水,潁水在今河南、安徽一帶。
翻譯
年少的時候喜歡與人結伴追隨遊玩,到了年老就厭煩那些喧譁吵鬧的場面。 真慚愧啊幾位友人,熱情邀請我出去一起賞花。 春花開放難道不是美事一樁,這遊玩的時節也稱得上美好恰嘉。 只是因爲我生病不能飲酒,面對衆人歡樂的場景,獨自發出嘆息。 管絃音樂只是短暫地從耳邊掠過,就因爲風雨來了滿心愁緒回了家。 連着三天都不能出門,枯坐無聊就像那縮成一堆的寒鴉。 妻兒硬要勸我飲酒,把水果和瓜整齊地擺上桌。 倒出殘舊酒壺裏剩下的濁酒,桌上還有乾枯的魚和幹蝦。 小婢女站在我面前,光着腳丫梳着雙髻。 她撥動雙弦發出軋軋的聲音,就如同船櫓搖出的嘔啞聲響。 這情景讓我的心彷彿回到了江湖,思緒無邊無際地飄蕩。 受寵得祿卻不知如何報答,如今兩鬢頭髮都已經花白。 在清澈的潁水旁邊有屬於我的田地,還可以去種桑麻迴歸田園。 怎樣才能得到一頭小黃牛,我頭戴幅巾駕着柴車自在生活。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清明前一日應友人邀請遊李園後,又因風雨被困家中的經歷與心境變化。開篇通過 「少年喜追隨,老大厭諠譁」 的對比,鮮明地展現出作者隨着年齡增長心態的轉變。踏青賞花本是樂事,但作者 「因病既不飲」,只能在衆人的歡樂中黯然嗟嘆,這種孤獨感在樂景的襯托下愈發明顯。
詩中對被困家中情景的描寫細緻入微,「三日不出門,堆豗類寒鴉」 形象地刻畫了作者無聊消沉的模樣。與妻兒簡單的飲食,小婢彈奏出的質樸音樂,都構成了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 。由眼前之景引發 「坐令江湖心,浩蕩思無涯」 的思緒,體現出作者對自由、寧靜生活的嚮往。
最後,作者直白地表達出 「寵祿不知報,鬢毛今已華」 的感慨,進而憧憬 「有田清潁間,尚可事桑麻」 的田園生活,流露出對官場的倦怠與想要歸隱的心情。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平實又不失韻味,將人生不同階段感受、現實心境與內心期望融合在一起,讓人深切感受到作者複雜的情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