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浮遠堂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拼音

譯文

我登上橫岡,俯視著大江東流;我站在浮遠堂前,縱目萬里,滿懷著無盡憂愁。 最使我痛苦的是眼前沒有一座山來遮斷我的視綫;淮南大地,一望無邊,都是中原神州。

注釋

江陰:今屬江蘇。 浮遠堂:堂名浮遠,取蘇軾《同王勝之遊蔣山》詩中“江遠欲浮天”意。堂北臨大江,南望城市,爲登臨勝地。 橫岡:指浮遠堂所在的君山。一名瞰江山,突起平野,俯視長江。 瞰:向下看,俯視。 淮南:指今江蘇、安徽省長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與金議和,劃淮爲界。故由長江南岸的江陰北望中原,要從淮南看過去。 極目:窮盡眼力。 神州:指全國。

《江陰浮遠堂》是南宋詩人戴復古創作的一首七言絶句。詩前兩句寫登上橫岡俯視大江,又在浮遠堂上遠望萬里山河,衹覺得憂愁鬱結無法排解。後兩句説望有山遮住視綫,免得見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詩人通過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達對中原的懷念。

賞析

戴復古由於長期浪遊江湖,一生未仕,被稱爲江湖詩派的代表。他的詩很多寫遊歷江湖的閑適,曾以“賈島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語不妨村”(《望江南·自嘲》)槪括自己的詩風。但他也寫下了大量指摘時政、憂國憂民的篇章,這首詩流露的就是對無法收復淪陷的北方國土的深切感傷。 詩前兩句寫登上橫岡,俯視大江,又在浮遠堂上遠望萬里山河,衹覺得憂愁鬱結,無法排解。詩把登浮遠堂一事分作兩句寫。第一句“大江流”寫浮遠堂所在環境,前加“下瞰”二字,以説明其高,引出下面的遠望;同時以水流無限來寄託自己無盡的哀思。第二句的“萬里愁”,承上句,一是説長江水流萬里,帶不去心中的愁怨;一是説眼前的萬里江山,使自己産生無窮的愁怨。第三句又接上,“無山遮望眼”照應“萬里愁”,所以説最苦;第四句點出主題,説明爲什麽眼見萬里會引起愁是因爲向淮南眺望,眼前都是淪陷的中原國土。 詩三、四句翻過一層,打破了歷來登臨詩的慣套。大凡登高,沒有不希望看得遠的,因而一般登臨詩總是對眼前因爲有山、有雲遮斷視綫表示傷感,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首詩偏説望有山遮住視綫,免得見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詩人通過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達對中原的懷念。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於是深悔這次登上供北望的高堂爲多此一舉了。漢末王粲“家本秦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荆州,依靠劉表,曾登當陽城樓作《登樓賦》,有云:“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是“最苦有山遮望眼”,而戴復古則是“最苦無山遮望眼”,所以其情更爲可傷。又劉克莊《治城》云:“斷鏃遺槍不可求,西風古意滿原頭。孫劉數子如春夢,王謝千年有舊遊。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説昔人愁。神州衹在蘭干北,幾度來時怕上樓。”前六句弔古,後二句轉入傷今。其言北望神州使人難堪之意亦同,而 從正面説出,都不及戴語之耐人尋味。充分表達了國恥不雪,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戴復古還作了一首《盱眙北望》詩,可與這首詩合在一起看。詩云:“北望茫茫渺渺間,鳥飛不盡又飛還。難禁滿目中原淚,莫上都梁第一山。”説自己不忍心登高瞭望中原,與這首詩登高瞭望時流露的痛苦心情是完全一致的。
戴復古

戴復古

戴復古,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號石屏、石屏樵隱。天台黃岩(今屬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遊江湖,後歸家隱居,卒年八十餘。曾從陸游學詩,作品受晚唐詩風影響,兼具江西詩派風格。部分作品抒發愛國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現實意義。 ► 99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