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程給事寄法雲禪師重喜

· 趙抃
法雲嘗負沒絃琴,有曲古名清夜吟。 心指寂寥誰肯顧,遇公傾耳作知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hè)詩。
  • 給事:官名,在不同朝代職責有所不同 。
  • **** :攜帶 。
  • 沒絃琴:佛家用語,常指無形的、以心感悟的琴,象徵着一種超脫世俗的修行境界或高深的佛法領悟 。
  • 寂寥(jì liáo):寂靜冷清,這裏形容內心孤獨冷清的狀態。
  • 傾耳:側着耳朵(聽),形容聽得很專心。
  • 知音:指真正理解自己、懂得自己內心想法的人。

翻譯

法雲禪師曾經攜帶着那無形的沒絃琴,有着一首名爲《清夜吟》的古老曲子。內心孤獨冷清,那份寂寥又有誰願意關注呢,還好遇到您這位用心傾聽的知音。

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法雲嘗負沒絃琴」營造出神祕而高雅的氛圍,「沒絃琴」這一意象的運用,將讀者帶入到佛法、禪意的幽深境界中,暗示法雲禪師擁有超脫塵俗的精神追求。「有曲古名清夜吟」進一步豐富了這一意境,古老的曲子在靜謐的清夜中彷彿空靈迴盪,給人寧靜悠遠之感 。

後兩句「心指寂寥誰肯顧,遇公傾耳作知音」則從情感角度出發,寫出了法雲禪師內心的孤獨寂寥,無人理解的那份落寞之情溢於言表;「遇公傾耳作知音」轉而筆鋒上揚,點明遇到了這位程給事,如同知音一般專心傾聽,這種知己難逢的況味被微妙地展現出來,既有對知音出現的慶幸,也從側面反映了這份心靈契合的珍貴,同時表達了一種對有知音者惺惺相惜的情感,整首詩看似寫法雲禪師,實則也蘊含着詩人對人間知音情誼的感懷 。

趙抃

趙抃

趙抃,因反對青苗法去位。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徙杭州。元豐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於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諡清獻。有《清獻集》十卷。事見《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趙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獻集》(十卷,其中詩五卷)爲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十六卷本(其中詩七卷,簡稱陳本,書藏北京圖書館)、明成化七年閻鐸刊本(簡稱閻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嘉靖四十一年楊準序汪旦刊本(簡稱楊本,藏華東師大圖書館)、一九二二年趙氏仿宋重刊本(簡稱趙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六卷。 ► 7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