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濯纓亭

· 趙抃
靜處高齋晝杜門,溪亭來往間開樽。 釣臺逸老心非傲,浮石仙人跡尚存。 對岸煙林雙佛寺,隔灘風笛一漁村。 濯纓豈獨酬吾志,清有滄浪示子孫。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濯纓:洗濯冠纓。「纓」,系在脖子上的帽帶。
  • 高齋:高雅的書齋。
  • 杜門:閉門,堵門。
  • 釣臺逸老:指嚴子陵。
  • 浮石:指江中的礁石。

翻譯

閒居在高雅的書齋中白天也關着門,在溪亭間來來往往時會打開酒樽。釣臺那嚴子陵並非是心生傲慢,江中的浮石上仙人的遺蹟還留存着。對岸煙霧籠罩的樹林中有兩座佛寺,隔灘能聽到風笛聲的地方有一個漁村。在清流中洗濯冠纓難道只是爲了滿足我的志向,那清澈的滄浪之水是展示給子孫的。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寧靜而富有詩意的畫面。詩人通過對書齋、溪亭、釣臺、浮石、佛寺、漁村等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詩中提到的嚴子陵和仙人遺蹟,增添了歷史和神祕的色彩。尾聯表達了詩人高潔的志趣以及希望子孫也能保持清正的願望。整體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將自然景色與個人情懷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趙抃

趙抃

趙抃,因反對青苗法去位。歷知杭州、青州、成都、越州,復徙杭州。元豐二年(一○七九)二月,以太子少保致仕。退居於衢。七年卒,年七十七。諡清獻。有《清獻集》十卷。事見《東坡集》卷三八《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趙抃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獻集》(十卷,其中詩五卷)爲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陳仁玉刻元明遞修十六卷本(其中詩七卷,簡稱陳本,書藏北京圖書館)、明成化七年閻鐸刊本(簡稱閻本,藏上海圖書館)、明嘉靖四十一年楊準序汪旦刊本(簡稱楊本,藏華東師大圖書館)、一九二二年趙氏仿宋重刊本(簡稱趙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六卷。 ► 7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