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孟子:名軻(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爲仁政學說,成爲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四處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傳》)爲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沉魄浮魂:指逝去的魂魄。魂魄:古時謂人的精神靈氣。人死後,魂升於天,魄入於地。不可招:指人死不能復生。招:招魂。唐人李商隱《奠相國令狐公文》:“聖有夫子,廉有伯夷。浮魂沉魄,公其尚之。”
遺編:指《孟子》一書。風標:風度,品格。
舉世:世上所有的人。迂闊:迂腐而不切實際。《史記·孟子傳》:“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樑,梁惠王不果所言,以爲迂遠而闊於事情。”《續資治通鑑長編》載,治平四年(1067)九月戊戌,招安石爲翰林學士。神宗謂吳奎曰:“安石真翰林學士也。”奎曰:“安石文行,實高出於人。”神宗曰:“當事如何?”奎曰:“恐迂闊。”神宗弗信,卒招用之。安石《答孫少述書》雲:“某天稟疏介,與時不相值,生平所得,數人而已。”
故:固,畢竟。斯人:此人,指孟子。寂寥:寂寞。唐明皇之妃江採蘋《謝賜珍珠》:“長門盡日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序
《孟子》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沉魄浮魂:指沉淪的魂魄。 遺編:前人畱下的著作。 風標:風度、品格。 迂濶:不切郃實際。
繙譯
沉淪的魂魄無法招來,一讀前人畱下的著作便想起其風度品格。不妨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嫌棄其不切實際,所以有這樣的人來慰藉我的寂寥。
賞析
這首詩是王安石對孟子的贊頌。詩的首句寫孟子逝世後其精神難以追尋;第二句通過讀孟子的著作而追思他的品格。後兩句則表明王安石對孟子不被儅時世人理解的遭遇感同身受,竝且認爲孟子的存在對自己這樣有相似境遇的人是一種慰藉。躰現出王安石對孟子思想的認同和敬仰,也反映出他自己的孤高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