崝廬書所見

西山江之濱,包裹四百里。 岡巒支脈分,錯出鬭俶詭。 高者插天霄,騰翼鵬鸞似。 稍伏奔虎象,忽蹙蛇龍起。 吾家所結廬,厥卜蕭峯趾。 徐迤爲平原,隴陌映錦綺。 村舍可相望,煙火略櫛比。 奈何託膏腴,而不自經紀。 山有濯濯姿,甽涸涓涓水。 杳莽疇畝間,豺獸迹填委。 博塞以嬉游,蓋多情農矣。 婦嫗棄紡織,不握絲與枲。 衣襦決臂肘,垢蝨冒愧恥。 小兒益無藝,顛倒蹋泥滓。 朝探雉鵲鷇,暮拾豬牛矢。 日縛一束薪,那救中腸餒。 閒窺其室間,圈厠偪牀笫。 虀甕倒瓦盆,羹糝冷甗錡。 羶風煽溷濁,嗟汝畢老死。 先公滋憫焉,日有說於此。 堧地墾榛蕪,盡付勤耒耜。 雜植桑竹茶,薯芋杉楩梓。 禁約彼盜採,稠疊奬生理。 科條稍區列,一瞑悼天只。 至今連嚬呻,未遂脫瘡痏。 曛暮鄰翁來,感歎既有以。 指畫松楸間,首顑口亦哆。 低摧縱語翁,營魄猶尋咫。 夙昔所施設,蔑不究本始。 況當聖政初,萬情費量揣。 撥亂加綢繆,孤蹈擺譽毀。 造次省民艱,若疾痛在體。 引繩喻仁術,鱗爪一毛耳。 翁復扶杖言,此鄉竟何恃。 昨歲備枯旱,今歲困渺瀰。 昨旦急箕斂,今旦刮骨髓。 側聞苛告身,輸缗顙有泚。 又聞款議成,糾取充賕賄。 官家至是邪,瑣眉挂牙齒。 翁退背燈坐,淚墮不可止。 民有智力德,昊穹錫厥美。 振厲掖進之,所由奠基址。 列邦用圖存,羣治抉癥痞。 雄强非偶然,富教耀歷史。 孰尸化育權,坐令儕犬豕。 一漚知滔天,一塵測㟪蠝。 撫一蟻蛭區,以驗俗根柢。 鹵莽極陵夷,種族且斁圮。 天道劣者敗,中夜起拊髀。 體國始經野,歌以俟君子。
拼音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