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純常相見之明日遂偕尋莫愁湖至則樓館蕩沒巨浸中僅存敗屋數椽而已悵然有作

別來歲月風雲改,白日雷霆晦光彩。 乖龍掉尾掃九州,擲取桑田換滄海。 崎嶇九死復相見,驚看各捫頭顱在。 旋出涕淚說家國,倔强世間欲何待。 江南九月秋草枯,飯了攜君莫愁湖。 煙沙漠漠城西隅,巨浸汗漫沒菰蘆,頽牆壞屋挂朽株。 飄然艇子浮銀盂,兀坐天地吟老夫。 四山眩轉眺無極,向日漁歌猶在側。 絕代佳人不可尋,斜陽波面空顏色。 千齡萬劫須臾耳,吾心哀樂乃如此。 起趁寒烏啼入城,回頭世外一杯水。
拼音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