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平江道上六首 其四

山行氣候變,飄風會飛雨。 黯黯趨長薄,遙遙取前侶。 市門洞逶迤,言達故人所。 故人有吳生,溷跡鼓刀伍。 魚鹽鬻江湖,珍錯濫牖戶。 雜作傭保間,繾綣訴肝腑。 闤闠通太猾,儒墨焉足敷。 躊躇向壺酌,忘茲別離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飄風:疾風,暴風。
  • **黯黯:形容光線昏暗,也可表示心情黯淡。
  • **長薄:綿延的草木叢。
  • **逶迤(wēi yí):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
  • **溷跡(hùn jì):混跡,藏身在。
  • **鼓刀伍:指屠夫羣體。鼓刀,揮刀。
  • **(yù):賣。
  • **珍錯:指精美的食品。
  • **牖戶(yǒu hù):窗戶和門,代指居所。
  • **傭保:受僱爲人服役的人。
  • **繾綣(qiǎn quǎn):形容情意深厚,難捨難分。
  • **闤闠(huán huì):街市,街道。

翻譯

在山間行走,氣候多變,疾風裹挾着驟雨突然降臨。 光線昏暗地朝着那綿延的草木叢趕去,遠遠地追趕前面的同伴。 集市的門洞蜿蜒曲折,終於到達了老朋友所在的地方。 我的老朋友中有一位姓吳的書生,他混跡在屠夫的隊伍裏。 在江湖上販賣魚和鹽,精美的食物隨意堆放在居所。 在受僱服役的人羣中勞作,他情意深切地向我傾訴心聲。 街市上都是些油滑詭詐之人,儒家和墨家的學說哪裏夠用。 我猶豫不決地舉起酒杯,暫時忘卻了即將離別的痛苦。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平江道上的所見所感以及與友人相聚的情景。開篇通過「山行氣候變,飄風會飛雨」生動地展現了山間天氣的變幻莫測,爲全詩營造出一種略帶陰鬱的氛圍。接着敘述自己前往故人處的行程,描寫細膩。對於友人「吳生」的境遇描述,「溷跡鼓刀伍」體現出其在平凡甚至低微的行業中安身,反映了生活的無奈。「雜作傭保間,繾綣訴肝腑」生動地刻畫了兩人相見時的情誼以及友人傾訴內心的場景 ,體現出真摯的友情。 「闤闠通太猾,儒墨焉足敷」則是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感慨,表達出一種對當時社會風氣的不滿。最後「躊躇向壺酌,忘茲別離苦」,於無奈中在酒裏尋求慰藉,忘掉離別之愁,增添了幾分悵惘。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深沉,既有對旅途與友人生活的刻畫,又有對社會現狀的思索,具有深厚的情感底蘊與現實意義。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