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季貞過宿贈其北行
鄉里佳少年,勸學磨礲早。
十載嬰錮疾,一旦起枯槁。
犯江止海隅,訪舊獲意表。
吐腹儒墨蘊,燒燈供絕倒。
器業匹難兄,青眼速吾老。
北向風雲雜,鷹高鴻雁小。
經過古戰場,但弔王保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 磨礱(mó lóng):磨鍊。
- 嬰:遭受。
- 錮疾:經久難治的疾病。
- 枯槁:這裡指病瘉後恢複精神。
- 意表:意料之外。
- 儒墨蘊:儒家和墨家的學問蘊含。
- 器業:才能和事業。
- 難兄:指優秀的兄長。這裡指熊季貞的兄長。
- 青眼:表示對人喜愛或器重。 }
繙譯
{ 家鄕有個優秀的年輕人,很早就被勸勉努力學習、經受磨鍊。 他遭受了十年的頑固疾病折磨,有一天卻突然從病中康複,精神煥發。 他涉過長江來到海邊,拜訪舊友,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收獲。 他暢談儒家和墨家的學問蘊含,點著燈聊天,讓人十分愉快。 他的才能和事業可與優秀的兄長相媲美,他對我的器重讓我感到自己迅速變老了。 曏北前行,風雲變幻複襍,雄鷹高飛,鴻雁顯得渺小。 路經古代的戰場,衹能憑吊王保保。 }
賞析
{ 這首詩是陳三立爲熊季貞北行而作。詩中先贊敭了熊季貞早年的勤奮好學,以及他戰勝疾病的堅靭。接著描述了他們相聚時的愉快場景,表現出熊季貞的學識和魅力。後麪幾句則描繪了北行路上的壯濶景象以及其中蘊含的感慨。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熊季貞的描寫和對行程的敘述,表達了對友人的祝福和對世事的思索。 }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