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次申拏舟至毘盧寺迫暮不得入眺還飲酒樓旁

死喪惡耗滿懷抱,仰屋支牀日顛倒。 出門喚槳寫我憂,一道青溪爲誰好。 游舸數點氣不驕,管絃零落喧呼了。 何況陰風慘澹吹,夾隄楊柳絕啼鳥。 毘盧寺隱鍾山陬,穿盡三橋林木幽。 窺窗捩柁苦昏墨,微見佛火搖鐘樓。 我倚虛空一針杵,踟躕不得尋僧語。 古來乘興王子猷,轉船怱怱同竄鼠。 薛侯微歎尋酒樓,繫纜其旁呼醪羞。 蝦蟹魚雞具盤簋,齷齪果腹還垂頭。 誤促一鬟落飄絮,雨色波光對箕踞。 人生萬事觸虛舟,不笑不歌亦撇去。
拼音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啓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爲之一變,成爲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後,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於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後出任三江師範學堂總教習。清亡後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啓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於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 28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