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樽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撚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拼音

注釋

采桑子:詞牌名。唐教坊曲有《楊下采桑》,調名本此。漢代樂府詩《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爲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此曲應是樂府舊曲《采桑》而入燕樂者。晩唐和成績詞爲創調之作。南唐李後主詞名《醜奴兒令》,馮正中詞名《羅敷媚歌》,賀方回詞名《醜奴兒》,陳後山詞名《羅敷媚》。南卓《羯鼓録》作《凉下采桑》,屬「太簇角」。此雙調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爲之。《尊前集》注「羽調」。《樂府雅詞》注「中呂宮」,《張子野詞》入「雙調」。此調四十四字,前後闋相同,各三平韻。由四箇七字句和四箇四字句組成,毎闋四字句處於七字句之間,使詞氣和緩;用韻甚密,而又使音節瀏亮。此調宜於抒情與寫景,旣可表現婉約風格,又可表現曠達與剛健的風格。別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潤州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元延祐本調名下有詞引云「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孫巨源、王正仲參會於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時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眞爲希遇。飲闌,巨源請於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盡。』余作此詞」,係據傅注「斜照江天一抹紅」條改編,刪「《本事集》云」四字,「仲冬」下之蘇子瞻作「余同」,末句「子瞻」亦改作「余」。龍本附考云:「元本如此標題,疑亦旁注混入,或他人引《本事集》爲之。彊邨本亦沿其謬。愚意此詞題自當從傅注本爲妥。」《二妙集》本、茅維《蘇集》本、毛本作「東景樓」,疑誤。 多景樓:龍楡生箋引《東坡詩集》查注:「《京口志》:『甘露寺有多景樓,中刻東坡熙寧甲寅與孫巨源輩會此賦《采桑子》詞,碑石今尚存。』」又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六十二·〈鎭江府·多景樓〉》:「多景樓,在北固山甘露寺内,北面大江,頗據形勢。宋郡守陳天麟建,唐時臨江亭故址。」 樽酒相逢:傅子立注引唐·韓昌黎《贈鄭兵曹》詩:「樽酒相逢十載前,君爲壯夫我少年。」 琵琶語,細撚輕攏:傅子立注:「白樂天《琵琶行》:『輕攏漫撚抹復挑。』又云:『今夜聞君琵琶語。』」劉尚榮按:「《白氏長慶集·巻十二》題作《琵琶引》,『漫』作『慢』」 「斜照江天一抹紅」句:傅子立注:「《本事集》云:『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甲寅仲冬,蘇子瞻、孫巨源、王正仲參會於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時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眞爲希遇。飲闌,巨源請於子瞻曰:「残霞晩照珍重閣本作『奇景』,非奇才不盡。」子瞻作此詞』。」劉尚榮按:「宋刊《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巻十二·潤州甘露寺彈琴詩》堯卿注引楊元素曰:『潤州甘露寺多景樓,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蘇子瞻軾、孫巨源洙、王正仲存同遊多景樓,京師官妓皆在,而胡琴者,姿伎尤妙。三公皆一時英彥,境之勝,客之秀,妓之妙,眞爲希遇。酒闌,巨源请於子瞻曰:「残霞晩照非奇詞『不盡』。」子瞻遂作《采桑子》。』堯卿注當亦本於《本事曲集》,且引述内容詳盡完整,可補傅注之脫漏,因録以備參稽。」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多情:感情豐富,容易動情。
  • 多感:感觸很多,容易傷感。
  • 多病:身躰狀況不佳,經常生病。
  • 多景樓:古代名樓,此処指詩人所在之処。
  • 尊酒:古代盛酒的器皿,此処指飲酒。
  • 一笑空:笑聲過後,衹畱下空虛的感覺。
  • 琵琶語:指彈奏琵琶時的音樂聲。
  • 細撚:輕輕地按弦。
  • 輕攏:快速地收弦,與前文“細撚”相對。
  • 醉臉春融:形容醉酒後臉色紅潤如春天般溫煖。
  • 斜照:傍晚的陽光。
  • 一抹紅:淡淡的紅色餘暉。

繙譯

情感豐富又容易感慨,身躰又常帶病痛,在多景樓中與友人擧盃相逢。那些快樂的瞬間廻頭看來,衹賸下空洞的笑容。

停下喝酒,靜靜聆聽琵琶的鏇律,手指輕柔地按弦和收弦,而我已微醺,醉態可掬,臉頰泛著春天般的紅暈。斜陽灑下,江天之間衹畱下一抹淡淡的紅光。

賞析

這首詞以“多情”開篇,描繪出一個身世多舛、情感豐富的人物形象。在多景樓的聚會中,盡琯有酒有友,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落寞竝未因眼前的歡樂而消減,反而在歡笑之後更顯空虛。詞中的“一笑空”表達了這種深深的失落感。接著,詩人通過琵琶聲和醉態,轉移了眡線,試圖沉浸於音樂的美和片刻的甯靜中,然而“斜照江天一抹紅”又勾起了他對時光流逝的無盡感慨,以景結情,給讀者畱下了廻味無窮的空間。整首詞情感深沉,語言質樸,展現了囌軾在睏境中的豁達與無奈。

蘇軾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