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奚山路:即奚地的道路。「奚」是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 。
- 賒(shē):長、遠。
- 盧龍:古地名,在今河北遵化市西。這裏以盧龍指代奚地。 盧龍俗:指奚地當地的風俗。
- 瀚海:原本指北方的大湖,後也用來泛指北方的沙漠地區。
- 朱版刻旗:硃紅色木板製成繪有圖案的旗幟,是朝廷賜物的象徵。 賜食:朝廷賜予食物。
- 青氈通幰(xiǎn):青色毛氈製成的車內帷幔。 貴人車:貴人所乘坐的車。
- 皇恩百歲:指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給予恩澤。 荒景:荒遠之地,指奚地。
- 物俗:當地風俗習慣。 欲慕華:有嚮往華夏(中原文化)的意思 。
翻譯
走完了奚地的道路卻發現路途更加遙遠,路邊時常能看見一百多戶人家。這裏的風土人情依然保留着盧龍地區古老的習俗,飛揚的塵土似乎還夾雜着來自瀚海沙漠的沙粒。村落裏有接受朝廷賜予食物、帶着朱版刻旗的人家,路上也能看到青氈帷幔裝飾的貴人車輛在穿梭。大宋朝廷長久地施恩於這荒遠之地,當地的風俗習慣似乎也漸漸地嚮往和傾慕中原文化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奚地的所見所聞。首聯寫路途遙遠,展現出奚地的廣袤。頷聯通過「風煙」「塵土」,生動地勾勒出奚地獨特的自然風貌與古樸的風俗,讓人感受到此地的古樸和偏遠。頸聯「朱版刻旗」「青氈通幰」分別從朝廷賞賜和貴人出行兩方面,體現出奚地政治生活與貴族生活的畫面,暗示了此地與中原朝廷的聯繫。尾聯「皇恩百歲加荒景,物俗依稀欲慕華」點明主題,表達出宋朝長久的恩澤使得奚地漸漸受到中原文化影響,有傾慕華夏文化之情。整首詩既展現了奚地的異域風光與風土人情,又表達了文化交流融合的主題,從側面彰顯了大宋文化的影響力,反映了當時民族融合的大趨勢 。

蘇頌
宋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陽,字子容。蘇紳子。仁宗慶曆二年進士。知江寧。皇祐五年召試館閣校勘,同知太常禮院。遷集賢校理,編定書籍。英宗即位,爲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誥,知審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誥,出知婺州。元豐初,權知開封府,改滄州。奉旨編纂《魯衛信錄》。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書兼侍讀,以邃於律歷提舉研製新渾儀。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爲相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後罷知揚州,徙河南。紹聖末致仕。有《蘇魏公集》、《新儀象法要》、《本草圖經》。
► 627篇诗文
蘇頌的其他作品
- 《 和樑籤判潁州西湖十三題涵春圃 》 —— [ 宋 ] 蘇頌
- 《 發句米奉議見示與諸公唱和北山壯觀佳篇因索鄙制老病久棄筆硯勉強口占小子次韻奉酬和王崇禧寄揚州尚書 》 —— [ 宋 ] 蘇頌
- 《 和兗弟與樑況之學士同作四絕句二首並和況之元韻 》 —— [ 宋 ] 蘇頌
- 《 與諸同僚偶會賦八題不期而會 》 —— [ 宋 ] 蘇頌
- 《 和樑籤判潁州西湖十三題涵春圃 》 —— [ 宋 ] 蘇頌
- 《 解秩西還夕次葛驛二通判與籤判學士留府諸君遠出餞別情至禮勤輒成拙詩奉謝厚意 》 —— [ 宋 ] 蘇頌
- 《 又兩絕 》 —— [ 宋 ] 蘇頌
- 《 效範景仁侍郎次韻和君實端明長句奉呈龍舒楊守 》 —— [ 宋 ] 蘇頌